1987, 3(4).
摘要:蚕豆叶绿体DNA(ct—DNA)经BamH I酶切产生26个片段,最大的为14.00kb,最小的为0.42kb。本文以pBR322为载体,E.Coli HB101为受体菌,采用标准分子克隆法构建了蚕豆ct—DNA BamH I克隆库,并从库中分离得到含叶绿体rRNA基因的克隆。32P标记的E.Coil 16S、23S rRNA能和蚕豆ct—DNA BamH I第6(B6,5.65kb)和第9(B9,4.70kb)个片段杂交,含有这二个片段的克隆分别命名为pVFB32和pVFBl6。利用几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Southern印迹法构建了pVFBl6的物理图谱。pVFBl6电镜下观察到有一变性环(A—T丰富区),经Hind I酶切,电镜观察定位此A—T丰富区位于16S和23S rRNA基因的间隔顺序内,推测该环可能与DNA复制有关。
1987, 3(4).
摘要: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大亚基基因存在于叶绿体DNA中,它的转录作用能受光诱导。我们从蚕豆重组DNA中制备得到该基因片段后,应用Maxam和Gilbert的化学法分析了该基因5’端区的核苷酸顺序。结果表明叶绿体中光诱导基因的启动区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同时该大亚基肽链N端在进化过程中具有相当的守恒性。
1987, 3(4).
摘要:分离纯化了一批我国快生型大豆根癌蘸。测定了它们的固氮酶稀性和寄主专一性,发现相同菌株在不同大豆豆种植株上的结瘤和固氮活性差异甚大。蓑国USDA 191和193似寄主专一性较高,在我们所使用的豆种上结瘤能力很低,固氮活性也不高。对根瘤菌中巨型质粒的数量分布进行了分离分析,表明所有快生型大豆根瘤菌都包含1—3个巨型质粒(分子量范围;30-25Md>。用含有固氮酶结构基因的质粒pSA30作为探针对巨型质粒进行杂交,结果表明即使是快生型大豆根瘤菌,固氮酶结构基因也并不一定定位于巨型质粒上。另外,在若干菌株中发现psA30与二个巨型质粒同时杂交,表明有可能nif HDK或其部分基因的拷贝是分散的。
1987, 3(4).
摘要:木霉201,79、SA3和1096产生的纤维素酶对天然木屑的水解能力都极其低微,但当木屑氮过适当的预处理以后,酶的永解能力明显地提高。X2-85菌纤维素酶在45℃保温24h,酶活损失15%左右。用三种底物考察酶用量与酶解率之间的关系:酶浓度增加100%,木纸浆的酶解增长率为120%,脱脂棉的酶解增长率为31%,酸处理木粉的酶解增长率为2%。差别很悬殊,说明提高酶解率的主要途径,是把对酶亲和力小的木屑转变为对酶亲和力大的底物。
1987, 3(4).
摘要:本文报道分别用聚乙二醇(PEG)/磷酸盐和PEG/(NH·)2SO4双水相体系从枯草轩菌发酵液中提取a-淀粉酶。研究了PEG的平均分子量、PEG浓度,成相的盐的浓度和Nacl的浓度对a-淀粉酶和蛋白质的分配系数以及相比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操作条件。实验表明在180%PEG 1500/10%磷酸盐/0.05M NaCl的体系中,a-淀粉酶的分配系数为6.62,蛋白质分配系数为1.14,相比为2.5,a-淀粉酶总收率为94.3%,在16%PEG 1500/12%(NH4)2SO4/O.05M NaCl体系中,a-淀粉酶分配系数为82,蛋白质分配系数为5.2,相比为O.92,酶收率为99%,结果表明用PEG/无机盐双水相体系直接从含有菌体的发酵液中提取a-淀粉酶是可行的。
1987, 3(4).
摘要:用L-赖氨酸产生株纯齿棒状杆菌PI-3-2(Hsc-,AEC+)在8L自控发酵小罐上,用恒稀释率指数递增方式连续补加葡萄糖液进行L-赖氨酸分批发酵的研究。结果表明,一次投糖分批发酵时,较高糖浓度使比产酸速率Qp值下降,不能有效地提高产酸水平。采用连续补糖方式可以改变菌体竞争底物的能力或改善代谢途径,增大耗底物分数a2或真正产酸率yp,;从而增加表观产酸率Yp值,提高葡萄糖转化率。此方式的发酵属Caden动力学分类第I型,在发酵的中后期控制H等条件,可增加比产酸速率Qp值,提高发酵水平。PI-3-2菌株的产酸水平可由47.Mg/ml提高到64.2mg/ml(总糖浓度18.18%时),避离可达73.3mg/m1(总糖浓度22.73mg/ml时)。
1987, 3(4).
摘要:检查了耐氨四尾栅藻(Scencdesmus quadricauda)在甲烷发酵流出液中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该绿藻在1%和10%流出液中生长良好,而在20%流出液中不生长。在1%流出液中添加0-28mM氨。不影响该绿藻的生长速度常数,也不影响对数生长期的光合活力。10%流出液中的光合活力降低,但仍比得上1%流出液的活力。’从电子显微图中看到,在不加氨1%液出液中生长的细胞,其淀粉颗粒很明显,并且随着加氨量的增加而变小。。在l0%流出液中生长的细胞的淀粉颗粒小,而且细胞膨胀,但是其叶绿体膜系统发育良好。这就是说,虽然在形态学上发生了变化.但是读绿藻在1%及l0%流出液中的生长和生理学上,却没有什么变化。该绿藻在1%和10%流出液中,排除氨氮和磷酸磷的百分数·前者分别为99.7%和73.8%,后者分别为78.O%和62.8%。上述排除效率说跟四尾栅藻可以用于家畜粪便甲烷发酵流出液的处理。
1987, 3(4).
摘要:研究了在焦碳颗粒上起动和育成厌氧颗粒污泥(或称厌氧附着膜),及其在分批反应器和膨化床反应器内的某些运转特性。在一定的选择压力(Selection pressure)下,从悬浮态种子污泥成长为颗粒污泥的过程中,其微生物相发生了明显变化。颗粒污泥的比反应速率常数K比出发悬浮态种子污泥的增大了100%左右。从而断定,除菌体浓度很高外,菌体质量的改进是这类系统(如AAFEB和uAsB等)效率特别高的另一重要原因.
1987, 3(4).
摘要:
通信地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07509 E-mail:cjb@im.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