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 5(3).
摘要:通过三亲本杂交把慢生型大豆根瘤菌USDAllO的基因文库转移至Tn5诱变的不结瘤的快生型大豆根瘤菌321,338中,用链霉素和四环素平板选择大量接合子,接种大豆,通过结瘤基因功能互补,获得7个根瘤,从中分离出的每个菌株都仍具有链霉素和四环素抗性。分离其质粒,发现每个菌株都多了一条较载体质粒pLAFRl分子量大的质粒。将这些质粒转移至大肠杆菌HBl01中,分离其质粒,用32P标记的ncd探针进行DNA—DNA分子杂交,除载体质粒pLAFRl为阴性反应外,其他重组质粒均为阳性反应,即所获得pLAFRl克隆的DNA片段上确有nod结构基因。回收重组质粒pLAFRl::nod,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 I进行酶切,从其琼脂糖凝胶电泳图上估计pLAFRl上克隆的DNA片段分子量为32kb。
1989, 5(3).
摘要:pMM2066质粒EcoR I酶切回收ATG前只有12bp的乙肝核心抗原基因片段,将此基因片段插入痘苗转移载体pGJP-5的P7.5启动子后,组建成P5-C2066质粒,通过细胞内同源重组技术,于BudR存在条件下用人TK-143细胞筛选出三株能表达HBcAg的重组痘苗病毒株。感染细胞上清液1:64稀释时仍能用ELISA法测到HBcAg活性,同时也能测到滴度相近的HBeAg活性。免疫电镜可见平均为26.6nm的HBcAg颗粒。进行了不同量的重组痘苗病毒感染不同细胞,和不同培养温度对HBcAg表达影响的观察。
1989, 5(3).
摘要:分析酵母基因工程菌生产目的基因表达产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发酵过程,降低培养基中葡萄糖浓度,补充甘油和蔗糖,能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相对浓度从3.89提高至8.12,比活值增加2.69倍。根据实验观察的结果,造成发酵过程的温度序列,能合理地分配受体细胞代谢能量的消耗,使目的基因的表达量提高至13.51相对浓度。同时,对流加式操作系统中表现出的重组质粒稳定性的变化规律给予描述和解释。另外,提出了异源DNA与受体细胞的转化过程存在着一个分布,此分布对通过发酵提高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产量造成影响。
1989, 5(3).
摘要:利用Tn5诱导突变,DNA分子杂交及克隆技术发现并证实了草生欧文氏菌Erwinia he—rbicola CSHl065Fib(Fungiinhibition)基因定位于其180kb质粒上,包含彼此分离的8.3、8.5、8.6和9.5kb EcoRI片段,建立了CSHl065质粒基因组pBR325及pLAFBl基因库,通过DNA酶切分析及亚克隆(Subclone)证实获得了CSHl065部分Fib基因(群)及其物理图谱。
1989, 5(3).
摘要:在按非随机法测定策略由Dnase I处理获得大量亚克隆后,随机从中选出一些亚克隆测定其DNA顺序,就可以迅速获得几组彼此不相联的亚克隆组,以这些亚克隆组首尾的克隆作电泳对照,与混合克隆同时电泳,就能方便地检出填平克隆组间空缺的特定亚克隆。用此方法,我们迅速完成了对含有psr基因的4064bp DNA片段的DNA顺序测定。
1989, 5(3).
摘要:本文报道利用抗生素产生菌吸水链霉菌应城变种Leu-SmR。90-11菌株(Leu’smr)和庆丰链霉菌A553-1菌株(Pro-SmR)为亲株,以42%的PEG4000为助融剂,进行了种问原生质体融合,用间接法检出融合重组子38株,其重组频率约为4.5×10-4。重组子除孢子丝形态外,孢子堆颜色、抗药性、抗菌活性和抗生素生物合成能力方面与亲株均有一定差别,而且不同重组子之间也不相同,特别在抗菌活性方面,其中重组子FL-42和FL-48不仅具有两个亲株所产生的4种抗生素的活性,而且还产生两个亲株不具有的活性物质。通过纸层析谱表明,这种活性物质,两个重组子之间也不相同。
1989, 5(3).
摘要:应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出5株抗羊垂体催乳素单克隆抗体。以羟磷灰石柱层析纯化一种单克隆抗体2D2(属IgG2a)。与环氧氯丙烷活化的sepharose 4B偶联制备免疫吸附层析柱。以此免疫吸附柱从羊垂体粗提液中简单快速地纯化了催乳素。
1989, 5(3).
摘要:生物化学需氧量是目前国际上用来衡量水质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但常规法操作繁琐,误差较大,并需5天时间。本文采用将异常汉逊酵母夹在醋酸纤维素酯膜与聚全氟乙丙烯膜之间的固定化方法(夹层法)制得微生物膜,将此膜与氧电极复合便组成BoD传感器,并采用流通式测定系统,经试验,得出最佳测定条件。发现电极的电流差值与标准废水的BOD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其线性范围为1—45mg/L,。应时间小于15min,电极的保藏寿命为一年以上,测定误差小于6%。
1989, 5(3).
摘要:从热带假丝酵母(Candiada tropicalis)T25—14经过紫外线和亚硝酸的多次诱变,获得4株产十一烷l,11二羧酸(DC13)较多的突变株,其中最优的NP-159株以20%(V/V)正十三烷(nC13)为碳源摇瓶发酵4天,DC13达80g/L左右。在16L罐上,以30%(V/V)nC13发酵6天,DC13高达139g/L,回收残烃后,对nC13的转化率为80%以上。后处理收率为78.9%,DC13的纯度为95.3%。
1989, 5(3).
摘要:本文以溶菌酶,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为对象,研究了水相pH值,离子强度、阳离子种类和蛋白质分子量等因素对反胶团萃取蛋白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反胶团萃取的单级萃取率高,调节PH值和离子强度等工艺条件,就可以实现不同种类蛋白质的有效分离,可望成为一种生物产品分离的新方法。
通信地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07509 E-mail:cjb@im.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