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 15(3).
摘要:根据已克隆的唾液酸转移酶的保守区的序列,以人胎肝mRNA为模板扩增出150bp的片段并测序。其中一个片段(s38)与已克隆的唾液酸转移酶的活性中心有57%~97%的同源性。根据s38的序列合成寡核苷酸并标记后用作探针筛选人胎肝cDNA文库。从文库中分离了一个编码α2,3-唾液酸转移酶的cDNA。该cDNA序列含一个编码340个氨基酸的开放读框,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人颌下腺(Galβ1,GalNAc。Α2,3-唾液酸转移酶相同,与猪颌下腺α2,3-唾液酸转移酶有83.2%的同源性。表明从人胎肝cDNA文库中分离的cDNA所编码的蛋白为Galβ1,3GalNAcα2,3-唾液酸转移酶。
1999, 15(3).
摘要:用卡那霉素盒(Kmr-cassette)插入法,对巴西固氮螺菌(Azospirillum brasilense)Yu62的draTG基因及其下游区域进行了诱变,并获得相应的突变株。研究表明:draT变突株的固氨酶活性不再受铵抑制,而draG突变株在有铵时则丧失固氮酶活性,但当铵耗尽后却不能像野生型菌株那样恢复活性。draTG下游区域突变株YZ4(突变位点距draG约2kb)在无氮及限铵条件下,其固氮酶活性比野生型菌株的高,但其nifH-lacZ转录融合子的表达并不受影响,说明该区域可能有参与固氮酶活性水平调控的基因。
1999, 15(3).
摘要:推测人骨形成蛋白-3羧基端的127氨基酸的肽段为其成熟肽(hRMP 3m)。将编码此成熟肽的cDNA插入含PL启动子的表达质粒pDH中,构建表达质粒pDH-B-3m,转化大肠杆菌DH5α。42℃热诱导6h后表达量达到最高水平,约占菌体总蛋白28%;表达产物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包涵体经分离和洗涤后.溶解于尿素,在变性溶解状态下经阳离子交换层析,目的蛋白纯度至少在95%以上。再经稀释复性。然后将纯化、复性的重组人骨形成蛋白3成熟肽(rhBMP-3m)植入小鼠肌肉间隙,于不同时间取材观察,在局部可见典型的软骨形成、软骨内成骨以及骨组织形成的过程,证实所制备的rhBMP-3m具有明显的异位诱骨活性。
1999, 15(3).
摘要:将江浙蝮蛇(Agkistrodon halys Pallas,A.h.P)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基因克隆于分泌型原核表选载体pET-22b+,以c端融合了6个组氨酸的形式在大肠杆菌B12l(DE3)中进行了IPTG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确定有一比理论值略大的诱导表达条带,其表达量占全菌蛋白质的20%左右,且表达蛋白质主要是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用6mol/L的盐酸胍溶解包涵体后,利用固定化金属离子(Ni2+)配体亲和层析一步纯化目的蛋白质,纯度可达80%左右。对该重组肽进行变复性研究。利用PCl2细胞进行生物活力测定,证明表达产物具有NGF生物活力。
1999, 15(3).
摘要:进行了NaCS-PDMDAAC微胶囊固定化酒精酵母和产朊假丝酵母的实验研究。考察了这两种酵母的培养规律,发现微胶囊固定化酒精酵母的产酒精情况与游离培养基本一致,在连续发酵16批后,仍具有良好的性能。同时固定化产谷胱甘肽(GSH)的产朊假丝酵母的研究也表明固定化培养GSH产量与游离细胞产量相近。
1999, 15(3).
摘要:研究了固定化假丝酵母(Candida sp.)-1619脂肪酶合成聚乙二醇400油酸单酯与双酯的影响因素。不同摩尔比的底物反应6h都有单酯和双酯生成。酸与醇的摩尔比为O.25:1到2:1时,生成单酯与双酯的比例在3.5:1到4:1的范围内;当酸与醇的摩尔比达到3:1至8:1时,单、双酯的生成量相仿。反应达平衡时(24h),不同摩尔比底物的反应产物都是双酯。在含己烷的反应体系中,反应平衡时有单酯存在,摩尔比为2:1时,反应物中单、双酯比达到l:3.2。
1999, 15(3).
摘要:对来源于我国华东地区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流行株QD免疫原Sl基因cDNA进行了克隆、序列分析和DNA免疫的初步研究。RT—PCR扩增QD毒株的S1基因,将其5’和3’端分别进行分子修饰后插入克隆载体pUCl8的BamHⅠ/HindⅢ位电,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目的基因的克隆;利用英国IBV毒株Sl全基因核酸探针与QD毒株S1基因的重组克隆质粒分子杂交后,采用HaeⅢ,PvuⅡ和XbaⅠ等限制酶对此流行毒株S1基固cDNA进行了酶切分析;在测定QD毒株S1基因5’端高变区核苷酸序列并以此与IBV M41,H120,6/82及Beaud等参考毒株序列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QD株S1基因DNA免疫表达质粒,肌肉注射免疫小鼠后,鸡胚病毒中和试验的结果表明,IBV S1基因DNA免疫表达质粒能诱导小鼠产生病毒特异的中和抗体,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初步显示基因疫苗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防治上应用前景。
1999, 15(3).
摘要:用AcMNPV的gp67信号肽与慈菇蛋白酶抑制剂基因(API2)融合,并整合到昆虫病毒表达载体Bm—BacPAK6中,受多角体蛋白基因启动子控制。慈菇蛋白酶抑制剂在蚕体内成功地得到了高教表达。比较了gp67信号肽和慈菇蛋白酶抑制剂信号肽在昆虫表达系统中对表达产物的影响,发现表达产物都能分泌到血淋巴中,表达量很相似,但这两种信号肽在表达过程中都没有被切除,且不同信号肽对表达产物的生物活性有很大影响。
1999, 15(3).
摘要:对OguCMS×Ad一6(F4)的TCF2代进行了花药离体培养。目的是诱导单倍体植株和纯合的二倍体植株。采集含单核靠边期的花芽,一部分放在4℃条件下黑暗贮存5d,一部分直接解剖培养。探讨了培养基和培养温度对花药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5d的4℃低温预处理的花芽,再经过33℃,2d和30℃,6d的培养后花药出愈率明显高于其他条件。另外以B5作为基本培养基附加10%或8%的蔗糖以及0.5mg/L 2,4-D、O 2m/LBA和0.2mg/LNAA对诱导花药出愈有促进作用,在附加5m/L BA和3%蔗糖的MS培养基上,诱导形成了丛生芽。
1999, 15(3).
摘要:利用透明颤菌(Vitreoscilla sp.)的血红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转录过程受环境溶氧浓度调控,在贫氧条件下基因转录被激活的性质,构建了一个在贫氧条件下能高效表达外源基因的新型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该表达系统包括一个古血红蛋白基因启动子元件控制T7RNA聚合酶基因表达的低拷贝质粒的宿主菌GJ100和另一个T7启动子控制外源基因表达的质粒载体。研究结果表明大肠杆菌本身的硫氧还蛋白,原核生物的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IgG结合区(ZZ),真核生物的蛇神经毒素融合蛋白,鲑鱼降钙素六聚体,人白细胞介素Ⅱ和人尿激酶原等基因均能在该系统中获得高效表达。重组蛋白表达的水平可达细胞总蛋白的30%以上。
1999, 15(3).
摘要:试验研究了粪肠杆菌(Enterococcus faecalis)中双乙酰还原酶的提取纯化,以及双乙酰生物传感器制备和测定性能。以双乙酰还原酶和还原型辅酶I(NADH)共固定作为工作酶 膜,用Fe2+/Fe和双乙酰还原过程中产生的NAD+/NADH组成生物传感器,可准确测定0.1~0.5μg/Ml浓度范围内的双乙酰含量,响应时间小于2min。9d内传感器工作性能稳定。研究表明,啤酒内典型的金属离子和有机物在相应浓度内不影响传感器工作性能。同时.试验初步解决了辅酶的再生和溶氧干扰问题。
1999, 15(3).
摘要:采用RT-PcR方法从中国人肾癌细胞株中克隆到甲状旁腺素相关蛋白(Parathyroidhonnnoe related protein,PTHrP)cDNA,其核苷酸序列与国外发表资料相比,有6个核苷酸不同.其中仅92位密码子的不同导致氨基酸变异.即由脯氨酸变为丝氨酸。将克隆的PTHrPcDNA插到原核表达载体pET一3a的T7噬菌体启动子下游,转化大肠杆菌后得到高效表达,并经Western blot和生物学活性检测对表达产物作了鉴定。
1999, 15(3).
摘要:利用跨越内含子的PCR技术,三角酵母(Trigonopsos variabilis)变种FA1-10中扩增得到D-氨基酸氧化酶基因(daao),并通过TA克隆的方法将其克隆至pGEM—T载体。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所得daao基因的5’端内含子已被删除,基因总长度为1071bp,它与Trigonopsis variabilis D-氨基酸氧化酶同源性达98.3%,与Fusarium solanii和Rhodotoru-la gracilis的同源性分别是38.9%和30.8%。为提高表达水平,又将此基因转移至高表达载体pET-28b上.在大肠杆菌BL-2l(DE3)中进行诱导表达。经IPTG诱导,目的蛋白的产生量可占菌体总蛋白量的46%,分子量约为38kD。D-氨基酸氧化酶的活力可达802u/L。
1999, 15(3).
摘要:用脐血进行千细胞移植有许多优点,但有一个主要的缺点是可获得的细胞数量有限。因此脐血干细胞的体外扩增对于其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考察了Flt-3配体(FL)和干细胞因子(SCF)、白介索3(IL一3)、IL-6、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组合对脐血细胞扩增和分化的影响。培养42d,总细胞最多扩增了385,30±163 51倍(FL+SCF+G.CSF+G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在第28天达到最高,最高扩增了409.52±189.50倍(FL十SCF+IL-3+IL一6)。FL与SCF等细胞因子具有协同作用,对所有考察的细胞因子组合中,加入FL都使总细胞和CFUGM的扩增倍数增加。FL+SCF培养的总细胞扩增最小,而CFU-GM长时间保持在较高水平,表明这FL和SCF有利于保持造血干细胞的活性,防止细胞分化。在存在G-CSF和GMCSF的培养中,总细胞获得了最大的扩增,但CFU-GM达到最大后很快下降至O,表明G-CSF和GM—CSF促进了细胞的分化。结果提示,细胞因子组合对脐血造血细胞的扩增和分化具有重要的作用.FL和SCF可促进造血细胞的扩增,而G-CSF和GM—CSF等可导致细胞的过度分化。
1999, 15(3).
摘要:从人胚胎肝组织中分离纯化出总RNA,在总RNA中提取mRNA,经逆转录得到cDNA第一条链,并以之为模板和相应寡聚脱氧核苷酸为引物.进行PCR合成人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roteim disulfide isomerase,PDI)cDNA基因,将所得cDNA克隆到质粒pUCl8上,转化大肠杆菌DH5a细胞,进行诱导表达筛选和活性筛选。将筛选的基因克隆到载体pBV220上,在大肠杆菌细胞中表达,产物以溶解形式在胞浆中表达。表达产物经硫酸铵分级沉淀和DEAE Sepharose Fast Flow柱层析分离,产物的纯度与活性分别为90%、1100u/g。
1999, 15(3).
摘要:利用雾化营养液生物反应器(简称“雾化反应器”)对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苗的培养和微型薯的诱导进行研究。分析了苗生长过程中生物量、营养雾传递和糖消耗的变化以及微型薯诱导的时间进程。培养结果表明:与液体或固体培养基相比,雾化反应器培养能提高苗的繁殖效率和促进微型薯的诱导。采用两步法提高了雾化反应器诱导微型薯的效果。
1999, 15(3).
摘要:采用PVA为载体共固定化酿酒酵母和产香酵母发酵海藻,酿造海藻酒。对游离细胞与固定化细胞的分批发酵和连续发酵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发酵动力学方程。实验结果表明:酿酒酵母和产香酵母二种菌种菌量的最佳配比为4:l,发酵温度20℃.共固定化细胞分批发酵和连续发酵凝胶粒的充填系数分别为0.25和0.5,游离混合细胞的发酵时间为7d。共固定化细胞连续发酵稀释速率0.12/h,其发酵时间为0.5d左右。经160d连续发酵实验,PVA固定化细胞粒子的机械强度良好。
1999, 15(3).
摘要:将多元统计方法中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主元分析法用于实际工业链霉素发酵数据的分析,该方法能有效地将原来较多的相关变量所包含的大部分信息用少数不相关的变量来反映,从而简化链霉素发酵中的控制变量。建立规则基模式识别系统,将链霉素发酵过程分三个时期。利用多元回归方法,将链霉素发酵分三段进行产物浓度预测,取得了较好效果。
1999, 15(3).
摘要:在转瓶和2L搅拌反应器中,利用重组杆状病毒AcNPV感染sf9昆虫细胞表达尿激酶原。在转瓶中,细胞接毒密度1.2×106/mL、MOI=30时,尿激酶原活性达到1065IU/mL研究了尿激酶原表达过程中葡萄糖、乳酸的代谢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细胞状态对尿激酶原的表达水平有显著影响。
1999, 15(3).
摘要:对灰树花进行了液体深层培养试验,结果表明:液体培养基碳源以豆粉+麸皮、玉米粉+麸皮和氮源以蛋白胨、牛肉膏等较适宜菌丝生长的物质,确定了灰树花深层培养的液体培养基配方;并研究了培养条件对菌丝生物量的影响,得出了培养液pH在5.30~6.00和通气量为1:(1.00~1.40)的条件下,菌丝生物量达到最大。
1999, 15(3).
摘要:以昆虫细胞为宿主生产病毒杀虫剂或进行基因工程产品的开发,是动物细胞培养领域十分有吸引力的研究方向。近年来,昆虫细胞的体外培养尽管在培养条件的优化⑴、培养基的开发⑵以及工艺癍程的设计⑶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但由于对影响细胞生长及代谢的各类限制性因素尚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因而目前的技术水平还远不能设计出优化的培养系统以满足产业化的需要。众所周知,细胞的生长和产物的形成是多种环境因素和细胞内复杂代谢反应的综合结果,因此。对生长限制性因素的考察也应有全局观念,即:在重视生化环境(外因)对细胞培养过程影响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细胞株自身性能(内因)对最终培养结果的影响。以往的研究〔4.5〕大多仅就个别营养限制性因素进行孤立地探讨,缺乏从内外因两方面对昆虫细胞培养过程的认识。最近,以微载体技术或堆积床技术贴壁培养昆虫细胞业已证明具有很大的发展前途〔6.7〕。为此.本文以贴壁培养的秋黏虫细胞(IPLB-Sf2l—AE)和粉蚊夜蛾细胞(BTI—Tn一5Bl-4)为研究对象,在考察环境限制性因素的同时,亦从细胞自身特点出发考察了不同细胞株的生长及代谢性能。研究结果可望为贴壁培养技术的深入应用以及培养过程的合理设计提供参考。
高明尉 顾启传 舒庆尧 梁竹青 崔海瑞 成雄鹰 I.Altosasr
1999, 15(3).
摘要:烟青虫属鳞翅且(Lpidoptera)昆虫。前人研究表明,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中的Bt毒蛋白对其具有很强的毒杀作用。设法将Bt基因导入到烟草中,是防治这类虫害的一种有效途径。80年代后期以来,为了提高Bt基因在植物中的表达水平,在编码区密码子的优化、编码顺序的改进和高效启动子的选配方面.都有了很快的发展。有些经过部分改进或人工全合成的Bt基因,还被先后导入到番茄〔1.2〕、烟草〔2-4〕、棉花〔5.6〕、玉米〔7〕、水稻〔8〕等重要作物中。迄1995年止.在美国获准可供商业用的Bt毒蛋白转基因作物已有槔花、玉米和马铃薯等〔9〕。在烟草中迄今未见有Bt毒蛋白转基因株达到生产实用水平的报道。本实验试图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密码子经过优化的Bt基因cryIA(b)及cryIA?〔10〕叫导入离体培养的烟草叶片,然后使之再生,形成转基因植株,再从其后代中选育出既保留原品种优良农艺性状,又具有对烟青虫稳定抗性的转基因株,以期提高该品种的稳产性,降低杀虫农药成本。保护烟田的良好生态环境。
1999, 15(3).
摘要:唾液酸(NANA)是一族神经氨酸类衍生物,它处于许多糖蛋白的寡糖链的非还原末端,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和药用价值。由于唾液酸的常规化学合成分离方法复杂,难以大量制备,因此价格很贵。而用酶法合成唾液酸,即在唾液酸醛缩酶(ALD)作用下,以丙酮酸钠和NI乙酰甘露糖胺为底物合成唾液酸.则原料便宜,步骤简单、产率高,且适合工业化生产。但唾液酸醛缩酶是一个诱导酶,只能在以唾液酸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下才能生成,这就大大影响了它的应用。因此,我们构建了产该酶的工程菌,为唾液酸作为药物和原料药的大量应用打下了基础。
1999, 15(3).
摘要:根瘤菌的nodABC和nodD在结构和功能上保守,在不同的菌种之间能够互换〔1〕,是目前所有供试的豆科植物结瘤所必不可少的,称为共同结瘤基因。另一类是寄生专一性结瘤基因,如苜蓿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liloti)的nodPQ等〔2〕,这些基因决定根瘤菌能与哪些种属豆科植物结瘤〔3〕。根瘤菌的结瘤呈寄主专一性,例如苜蓿中华根瘤菌的寄主范围很窄,仅能在苜蓿、草木樨和葫芦巴3个属的豆科植物结瘤〔4〕。但在1995年。本实验室从新疆苜蓿分离到一株菌株042B,既能在大豆又能在苜蓿上结瘤.而且在大豆上具有较高的共生效率〔5〕。本文拟克隆其nodABC,并与其他菌株nodABC序列进行比较,以阐明042B能在大豆和苜蓿结瘤的分子机制。
1999, 15(3).
摘要:酶制剂已经广泛应用在化学工艺、医学、农业、食品工业和化学分析等各个领域中,但酶的明显弱点是稳定性差,特别是应用于有机合成的酶还要耐受有机溶剂的变性作用等,所以酶的稳定化研究越来越引起重视。肪酶由于其在疏水环境的特殊催化作用,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中。本研究所采用Candida ru-gosa脂肪酶(CRL)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脂肪酶,它不仅能在水和有机介质催化酯、酸、醇的拆分,而且还能催化转酯、酰化、脱酰化等立体异构化反应和酯的水解。但是目前CRL的商业化产品是含有多种水解酶的混合物。其立体异构的专一性低,而纯化的CRL的立体异构的专一性提高,但是操作稳定性差。本文采用酶结晶技术与化学交联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制备出一种新型实用的交联酶晶体催化剂,并对它的温度、pH和在有机溶液中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
1999, 15(3).
摘要:稳定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的调节与控制已成为研究有机相酶促反应机制和应用的重要内容。由于选择和优化反应条件的方法具有较大局限性.目前有机介质中酶催化选择性和稳定性的调节与控制的研究除了常用的固定化手段外,更关注通过改变酶分子自身的一些方法上。如蛋白质工程、酶的化学修饰和非共价修饰〔1.2〕。相比之下,其中非共价修饰具有方便、实用的特点。酶的修饰剂大多也是酶的抑制剂。抑制剂已用来研究脂肪酶的结构与代谢特征〔3〕。Russel,Guo等通过其改变酶的构象和界面特征来调节和控制酶稳定的特异性〔4.5〕。我们在对微生物脂肪酶正庚烷中合成短链芳香酯研究基础上〔6.7〕。本文报道用具有两亲特性的表面活性剂、胆汁盐和金属离子这些脂肪酶的抑制剂对庚烷中脂肪酶酶促己酸乙酯酯化反应的影响,以促进酶活性的调节和控制的研究和应用。
1999, 15(3).
摘要:亲和色谱利用亲和配体与目标组分间的特异性结合作用实现对目标组分的纯化,该分离方法分辨率高.在生物物质的分析和分离领域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1]。亲和色谱在分离过程每一步操作中,液相主体中的溶质分子必须经过一系列扩散过程才能进入到固定相颗粒孔内完成吸附或解吸等质量置换反应,被置换出的物质再由颗粒内扩散出固定相颗粒进入流动相。与质量置换反应过程相比,扩散过程由于速度较慢而常成为亲和色谱分离过程的速度控制步[2]。开发新型介质以强化扩散过程成为近年来色谱分离技术研究的热点,典型成果有灌注色谱介质(Perfllsion clnromatogr;tph>r)13,引。基于制备电泳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5.6],我们提出将多通道流动电泳与亲和色谱相结合形成一种新型制备规模的生物分离技术即电泳亲和色谱技术,其基本思想是利用电场强化扩散过程以加速分离过程的进行。我们的前期工作已证明该方法的可行性[7]。本文以人血清清蛋白(Human seguigt albllmm.以下简称has)和Blue Sepharose 6 Fkt F10wⅢ介质(以下简称Blue介质)为例,通过实验系统地考察电流强度对电泳亲和吸附和电泳洗脱过程的影响,并用电泳亲和色谱的方法纯化has。
通信地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07509 E-mail:cjb@im.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