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 16(5).
摘要:介绍60年代以来主要是中国在鱼类克隆研究中所获得的实验进展和成果,包括迄今只能在鱼类中得到的,具有发育“全能性”的核质杂种克隆鱼,和早在80年代初中国就已报道过用体细胞核移植所获得的“克隆鱼”,其记录要比“多莉羊”的报道早15年之久。本文还对过去36年中所获得的有关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试图联系其它“克隆动物“对其发展前景作些探讨。
2000, 16(5).
摘要:尼可霉素是一种新的抗真菌抗生素,在分离到的20多种活性单组分中,X、Z、I、J为主要生物活性组分。本文介绍了尼可霉素的结构,结构与活性的关系及其生物合成途径中有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2000, 16(5).
摘要:根据Nm23-H1与HbFGF cDNA序列,人工合成一段中间核酸序列,将它分别与Nm23-H1 cDNA的上游引物及HbFGF cDNA的下游引物组成两对引物,通过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构建出融合基因Nm23-H1/HbFGF,将其定向克隆于质粒载体pBV220上,经诱导,SDS-PAGE分析,表达产物分子量为34kD,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14%,表达产物以包涵体形式存在,ELISA和Western印迹表明包涵体具有Nm23-H1和HbFGF抗原性,然后对包涵体进行变性、复性及纯化处理,取纯化产物进行定性和生物活性分析,结果证明纯化产物具有Nm23-H1和HbFGF的抗原性及生物活性。以上实验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融合基因Nm23-H1/HbFGF在真核细胞中的抑癌、致癌性质打下了基础。
2000, 16(5).
摘要:为了克隆人SOD-cDNA,构建表达载体,实现其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稳定表达,通过抽提人肝组织总RNA,RT-PCR扩增人SOD cDNA,构建含rhSOD cDNA的表达质粒pLY-4/rhSOD,转化大肠杆菌JF1125进行表达研究。结果克隆到的rhSOD cDNA序列与文献报道一致,在宿主菌中获得高效表达,表达水平达68%以上;蛋白复性纯化工艺高效快速,rhSOD纯品纯度达98%以上,比活性达到2529u/mg;为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rhSOD打下基础。
2000, 16(5).
摘要:将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克隆入酵母分泌型表达载体pPIC9K中,酶切线性化后电穿孔导入酵母细胞进行整合,经G418筛选得到多拷贝转化子,甲醇诱导表达。将人GDNF基因克隆入昆虫病毒转移载体pBacPAK8中,与线性化Bm-BacPAK6修饰病毒基因组DNA共转染家蚕细胞,经体内重组,筛选到重组病毒。用重组病毒感染家蚕幼虫,5d后收集血淋巴。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杂交结果证实了酵母培养上清液及家蚕幼虫血淋巴中含有GDNF蛋白。活性研究表明,甲醇酵母及家蚕幼虫表达的GDNF蛋白能促进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和突起生长。
2000, 16(5).
摘要:将Mn-SOD与抗癌胚抗原(CEA)单链抗体基因(ScFv gene)融合,重组到含T7启动子的表达载体pET-22b(+)中,构建表达质粒pETMnSOD-ScFv,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高效表达,表达物占菌体可溶性总蛋白的24%。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图谱显示表达物分子量为45kD与融合基因编码蛋白质的理论值相符。该蛋白质在大肠杆菌中为分泌型表达有利于纯化。RIA测定表明表达产物能特异性的与抗原CEA结合,同时邻苯三酚法测定也表明表达产物具有SOD酶的活性,该融合蛋白为分泌CEA肿瘤的靶向性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2000, 16(5).
摘要:从霍乱疫苗菌中抽提基因组DNA,用PCR的方法扩增zot基因。序列分析表明,zot基因编码399个氨基酸,其中4个氨基酸与文献报道有差异。将zot基因插入含T7启动子的质粒pET28(a+)构建表达质粒pET-ZOT,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筛选表达菌株BLZOT。表达菌株经1mmol/L IPTG诱导表达3~5h后,表达大量ZOT蛋白,并形成包涵体。经SDS-PAGE分析重组ZOT蛋白分子量约为47kD,凝胶自动扫描分析表明,重组ZOT约占菌体可溶性蛋白量的15%以上。本工作为进一步研究蛋白多肽类药物的口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0, 16(5).
摘要:α-酰胺酶(α-amidase,α-AE)催化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中活性多肽的C-端酰胺化,对多肽的生物活性至关重要。以大鼠心房组织的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技术扩增获得编码α-酰胺酶的cDNA,并进行了克隆和测序。为了使α-酰胺酶能在链霉菌中分泌表达,将其cDNA与链霉菌酪氨酸酶(melC1)信号肽的编码序列融合得到融合基因mel/AE,将mel/AE插入链霉菌质粒pIJ680,获得重组质粒pIJ-mel/AE680。SDS-PAGE和生物活性测定证实,携带pIJ-mel/AE680的重组菌株S.lividans TK54[pIJmel/AE680]能分泌表达α-酰胺酶。
罗文新 张军 杨海杰 李少伟 谢小燕 逄淑强 李少菁 夏宁邵
2000, 16(5).
摘要:构建的pTO-T7大肠杆菌高效融合表达载体,调控序列中有一个Ω序列和一个T7启动子串联;多克隆位点(MCS)包括8个常用酶切位点;可进行融合表达或者非融合表达,根据不同的需要加以选择;融合蛋白N端为T7g10的12个起始氨基酸,C端为His标签;含kan抗性基因作为选择标记。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克隆至pTO-T7载体,在E.coli中的表达结果表明,融合EGFP达到菌体总蛋白量的50%以上,90%以上的融合蛋白以可溶性形式存在,融合后的EGFP仍保持原有的荧光性质。与同时构建的不含Ω序列的pT-T7载体的表达产量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Ω序列在pTO-T7载体中能显著提高表达效率。
2000, 16(5).
摘要:将化学合成的RGD肽(Arg-Gly-Asp)编码寡核苷酸与尿激酶B链cDNA相连成为融合基因后,克隆至原核表达质粒pBV220中,在P-RP-L启动子的作用下,经42℃热诱导,在大肠杆菌DH5α中获得了融合基因的表达,其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9.2%,表达产物以无活性的包含体形式存在。经变复性处理得到纯化的融合基因的表达产物,经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产物具有与天然尿激酶相似的抗原性,体外活性分析显示其具有一定的纤溶和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
2000, 16(5).
摘要:利用电脉冲将cry1C基因转入苏云金芽孢杆菌野生菌株YBT1535,筛选得到3个转化子。质粒电泳、PCR扩增及Southern杂交结果均证明,基因cry1C已转入菌株YBT1535。生物测定结果表明,3个转化子对甜菜夜蛾的毒力比出发菌YBT1535均有显著的提高,转化子YBT1535-1和YBT1535-3对小菜蛾和棉铃虫的生物活性与出发菌YBT1535相近,而转化子YBT1535-2则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2000, 16(5).
摘要:将新城疫病毒(NDV)F48E8株融合蛋白基因导入鸡痘病毒(FPV)插入载体pFG1175-1的P7-5启动子下游,得到转移载体pFG1175-1重组质粒。采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将该质粒转染FPV282E4株感染的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经过多次蓝斑筛选纯化,获稳定的重组病毒rFPV-NDF。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表明,rFPV-NDF感染的CEF中表达了NDV的融合蛋白。用rFPV-NDF免疫的SPF试验鸡能产生对NDV强毒攻击的免疫力,保护率达96.3%。
2000, 16(5).
摘要:以棉铃虫颗粒体病毒(Helicoverpa armigera granulosis virus,简称HaGV)基因组DNA为模板,设计引物PCR扩增病毒增效蛋白(Enhancin)基因,然后经SacI/PstI双酶切消化,得到5′端截短的约2.1kb增效蛋白基因片段,再与pQE30质粒连接,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QE/EnC,转化大肠杆菌M15(pREP4),在IPTG诱导下表达出分子量约为78×103 D的融合蛋白并命名为P78,纯化的P78包涵体显示了明显的增效活性,可提高AcMNPV对小菜蛾幼虫的感染率27.88%~32.92%。
2000, 16(5).
摘要:利用启动子探针型载体pSUPV8直接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分离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基因启动子片段,获得6个潮霉素抗性(Hyg-r)重组子。对重组子CH2、CH6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发现它们都存在真核生物基因启动子的保守序列;用原生质体转化法将其转化黄孢原毛平革菌,仅pCH6获得了潮霉素抗性转化子;PCR和斑点杂交分析表明,pCH6已成功导入黄孢原毛平革菌,并启动潮霉素抗性基因的表达。
2000, 16(5).
摘要:用基因枪法将单个B.t.基因或与SBTi基因一起导入到两个华南地区优良籼稻品种中,获得21个转B.t.单基因的植株系,4个转B.t.和SBTi双基因的植株系。对R1代植株的分子杂交和遗传分析表明,3个转双基因系中多个拷贝的B.t.和SBTi基因均是整合在植株基因组同一染色体上相同或相近位点。Northern blot证明在R2代转基因植株中B.t.基因稳定表达。对稻纵卷叶螟的抗性实验表明,转B.t.单基因或B.t.和SBTi双基因的转基因植株均较原种对照有更强的抗性,而转双基因植株较转单基因植株又有更强的抗性。
2000, 16(5).
摘要:冬小麦品种“京花一号”胚性愈伤组织在改良的N6培养基(NBD培养基)上继代得到易碎型胚性愈伤组织,转入改良MS液体培养基(MSDL培养基)后得到胚性悬浮系,分离的原生质体在改良的MS培养基(MSDP培养基)上培养,再生细胞直接产生体细胞胚胎,并再生出完整植株。体细胞胚胎形成过程与小麦合子胚的形成过程十分相似。
2000, 16(5).
摘要:用海藻酸钙载体包埋单宁酶,制备出转化五倍子单宁成没食子酸能力较好的固定化酶。研究了固定化条件和固定化单宁酶的部分性质,结果表明:最佳固定化条件为海藻酸钠90mg包埋单宁酶546u(3mL,182u/Ml),在1%~2%CaCl2中作硬化处理;固定化单宁酶的最适温度为45℃,在10~50℃范围内稳定;其最适Ph值为6.5,在Ph5~7之间基本稳定;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没食子酸实验室克量级酶法制备实验,3次实验没食子酸产品的平均产率达到61%。和目前所用工业生产没食子酸的硫酸水解法相当,具有潜在的工业开发价值。
2000, 16(5).
摘要:通过对聚球藻7002在光生物反应器中的培养,研究了光强在聚球藻7002培养液中的衰减规律,得到了培养过程光强随藻细胞浓度和光程距离变化的关系式,即I=I0exp[-(-0.0239+0.0777OD750)·L]。并对培养过程特性及培养温度、外加CO2浓度和光照强度对藻细胞生长的影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得到了反应器中较为适宜的聚球藻7002的培养条件,藻细胞培养密度达到3.4g/L(干重),体积产率达到0.57g/(L·d)的较高水平。
2000, 16(5).
摘要:考察了在添加细胞因子和未添加细胞因子培养条件下的造血细胞群体的生长和代谢,研究了长期培养条件下造血祖细胞生长规律。在静态培养条件下,脐血造血细胞群体的比生长速率为0.34d-1,倍增时间为2d。培养后期,造血细胞消耗了大部分葡萄糖,乳酸浓度可达40 mmol/L。在造血细胞长期培养条件下,CFU-GM产出最高峰在培养第2周与第3周之间。BFU-E产出最高峰在培养第1周。每天换50%培养液,造血细胞总数扩增了14倍,CFU-GM扩增了13倍,BFU-E扩增了5倍。
2000, 16(5).
摘要:以苯乙烯为唯一碳源和能源,从不同来源的土壤样品中初筛分离出12株好氧细菌和2株真菌,经复筛,对液体培养物进行手性气相色谱分析,得到一株产生手性苯基环氧乙烷活力较高的菌种PS-1206,并对其发酵、产酶及苯乙烯的全细胞转化进行了研究,利用微生物细胞在30℃,pH 7.0,10mmol/L磷酸缓冲液中转化0.5%苯乙烯10h,获得?苯基环氧乙烷,e.e%值为80%,转化产率为35%。
2000, 16(5).
摘要:结合元素平衡和代谢平衡,建立了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发酵过程生长期的数学模型,并按单纯形多变量最优化方法估算了模型的未知参数。该模型能较好地描述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发酵过程生长期中各宏观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为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宿主菌—Pichia pastoris的高密度培养提供了依据。
2000, 16(5).
摘要:在分析基质进入细胞穿膜传质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简单传质模型。以此讨论了传递过程对Monod方程的影响,得出了传递过程不影响Monod方程的形式,但影响其动力学参数的结论。这和文献结果和实验数据一致。
2000, 16(5).
摘要:
2000, 16(5).
摘要:
2000, 16(5).
摘要:
通信地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07509 E-mail:cjb@im.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