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21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超抗原SEA增强小鼠对HBV DNA 疫苗的免疫反应

      2005, 21(5).

      摘要 (1539) HTML (0) PDF 0.00 Byte (26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观察超抗原SEA(D227A)的真核表达载体(pmSEA), 对HBV DNA 疫苗诱导Balb/c 小鼠(H2d)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 肌内注射空载体pcDNA3、HBV DNA 疫苗加pmSEA佐剂(pHBVS2S+pmSEA)或不加佐剂(pHBVS2S); ELISA 法测定血清抗HBs; ELISPOT检测分泌IFN-γ的脾淋巴细胞;4 h51Cr 释放法检测小鼠脾细胞CTL 活性。HBV DNA佐剂组免疫小鼠抗HBsAg抗体滴度明显高于不加佐剂组,其IgG1/IgG2a的比例不同于多肽免疫组,二者分别为0.282与10。HBV DNA佐剂组均能增强IgG1和IgG2a的产生,是不加佐剂组的1.36、1.73倍。佐剂组小鼠脾淋巴细胞IFN-γ的分泌量是不加佐剂组2~3倍。CTL 细胞杀伤活性(E:T=100)佐剂组与不加佐剂组分别为:69.77%±7.5%、 42.81%±7.7%,差异显著(P<0.05)。HBV DNA 疫苗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 能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及CTL反应;pmSEA佐剂能够提高小鼠对DNA 疫苗的免疫应答,有望成为DNA 疫苗的免疫佐剂。

    • 抗人CD19单链抗体基因的构建、表达及功能测定

      2005, 21(5).

      摘要 (1536) HTML (0) PDF 0.00 Byte (48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RT-PCR方法从分泌抗人类白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9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中克隆出VH和VL可变区基因,再通过重叠延伸拼接(spliceoverlap extension)PCR方法在VH和VL可变区基因之间引入连接肽(Gly4Ser)3,体外构建抗人CD19单链抗体(抗CD19-ScFv)基因。将其克隆至表达载体PET28a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结果表明,抗CD19-ScFv在BL21(DE3)菌中获得表达,重组蛋白的相对分子量为27kD,表达产物以不溶性包涵体形式存在,经过溶解包涵体,镍柱亲和层析纯化和体外复性过程,获得了高纯度的单链抗体片段。流式细胞分析结果证实抗CD19ScFv可与人类白细胞表面的分化抗原CD19结合,保留了鼠源性单抗与CD19结合活性。抗人CD19-ScFv的构建与表达,为下一步针对B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奠定了基础。

    • 抗SARS 人源单链抗体H12的表达及复性

      2005, 21(5).

      摘要 (1556) HTML (0) PDF 0.00 Byte (28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SARS免疫抗体库获得的一株抗SARS-CoV人源单链抗体H12,亟待鉴定。为了快速制备大量具有生物活性的单链抗体H12,构建了pET28a-H12原核高表达载体,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质30%以上。采用稀释复性和分子筛柱复性两种方法对包涵体蛋白进行复性与纯化,结果显示两种方法都能使得单链抗体复性。与稀释复性法相比,柱复性效果更好,其抗原结合活性是稀释复性法的1.51倍。柱复性后的单链抗体亲和力测定的解离常数Kd为73.5nmol/mL。为进一步研究单链抗体H12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 c-Abl蛋白酪氨酸激酶形成同源二聚体

      2005, 21(5).

      摘要 (1678) HTML (0) PDF 0.00 Byte (19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c-Abl是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它在细胞内被一些基因毒性的、氧化的及其它形式的压力所激活。目前研究证明:应用标记的c-Abl发现其在细胞内可以相互形成同源二聚体,并且一分子c-Abl的N末端区域与相应的另一分子的C末端相互作用形成二聚体。实验进一步表明: cAbl SH3 结构域结合到另一c-Abl 分子富含脯氨酸的C-末端约958-982氨基酸区域。如果去除c-Abl 富含脯氨酸的结构域,就会阻止二聚体的形成。这些结果首先证实了c-Abl在细胞内可以相互形成同源二聚体,并暗示着二聚体的形成可能影响着c-Abl活性的调节。

    • 人4-1BBL胞外区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

      2005, 21(5).

      摘要 (1131) HTML (0) PDF 0.00 Byte (23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RT-PCR方法从人单核THP-1细胞系克隆人4-1BBL胞外区基因,将其重组到pAYZ表达载体中,构建成人4-1BBL胞外区基因表达载体。将该载体转化大肠杆菌16C9,获得稳定表达,表达产物主要以可溶性状态存在;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显示,其分子量约为22kD,与预期结果一致。这是首次在大肠杆菌中获得4-1BBL胞外区可溶性表达。生物学活性检测显示4-1BBL对于维持T淋巴细胞系因子释放非常有益,同时PI单染表明它能抑制Jurkat细胞的凋亡。这将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中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 毕赤酵母表达的HBV全长Pres蛋白的分离纯化

      2005, 21(5).

      摘要 (1899) HTML (0) PDF 0.00 Byte (32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巴斯德-毕赤酵母工程菌株GS115-PreS经发酵在甲醇诱导下可高效表达分泌型全长PreS蛋白。Western blot证明发酵液中存在着可溶性的分子量为48kD的PreS蛋白和蛋白质颗粒,蛋白质颗粒主要成分为48kD的全长Pres蛋白和28kD的S蛋白,电镜观察发现蛋白质颗粒直径为30nm。发酵液经过脱盐、浓缩处理后,上清液经DEAESFF阴离子交换柱得到纯化的PreS蛋白;超速离心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得到蛋白颗粒。该颗粒的主要组分为全长PreS蛋白(PreS1+PreS2+S),还有少量的主蛋白(S)。ELISA检测证明全长PreS蛋白和蛋白颗粒有着良好的抗原性, P/N显示蛋白颗粒的抗原性比PreS蛋白的抗原性高。

    • 基于DNA和RNA的双功能Semliki森林病毒复制子载体的构建

      2005, 21(5).

      摘要 (1709) HTML (0) PDF 0.00 Byte (31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semliki森林病毒衍生的复制子载体pSFV1和辅助载体pSFV-helper2为骨架, 用CMV IE和T7启动子替换SP6启动子并在3′ UTR下游插入BGH转录终止子,构建了基于DNA和RNA的复制子表达载体pSMCTA和辅助载体pSHCTA。在DNA和RNA二种递送方式上证实该表达载体可高水平表达外源基因,与辅助载体共转染可制备具有感染能力并能表达外源基因的重组病毒颗粒。构建的基于DNA和RNA的双功能复制子载体显著地提高SFV载体应用范围,在体外可用于高水平表达外源基因及大规模制备重组病毒颗粒,在体内也可用于研制复制子疫苗和基因治疗载体。

    • 人白介素24重组蛋白的表达及其抗肿瘤机理的研究

      2005, 21(5).

      摘要 (1547) HTML (0) PDF 0.00 Byte (21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人白细胞介素24(hIL-24)的cDNA序列克隆至原核高效表达载体pET-21a(+)上,经IPTG诱导后,在大肠杆菌中获高效表达,经纯化、复性后的rhIL-24蛋白具有抑制HeLa细胞生长,诱导HeLa细胞凋亡,刺激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IL6、TNF-α、IFN-r,抑制血管形成的功能。初探了rhIL-24蛋白能通过下调抗凋亡因子bcl-2表达,激活线粒体凋亡途径引起肿瘤细胞凋亡的机理。

    • 牛疱疹病毒Ⅰ型VP22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GP5融合基因DNA疫苗的免疫效应

      2005, 21(5).

      摘要 (1198) HTML (0) PDF 0.00 Byte (19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提高表达GP5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DNA疫苗的免疫效应,将具有蛋白转导功能的牛疱疹病毒1型(BHV-1)VP22基因插入到经过修饰具有更好免疫原性的PRRSV修饰型ORF5基因(ORF5M)上游,构建VP22和ORF5M融合表达的真核表达质粒pCI-VP22-ORF5M。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Westernblot检测证实体外表达后,免疫BALB/c小鼠,检测小鼠免疫后的GP5特异性ELISA抗体、抗PRRSV中和抗体和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并与非融合的真核表达质粒pCI-ORF5M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融合表达VP22-GP5的DNA疫苗 pCI-VP22ORF5M诱导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均明显高于非融合表达的DNA疫苗pCI-ORF5M,表明蛋白转导相关蛋白BHV-1 VP22能显著增强表达GP5的PRRSV DNA 疫苗的免疫效应,有效发挥了基因免疫佐剂效应;这为研制PRRSV高效DNA疫苗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其它疾病的高效新型疫苗研究提供了思路。

    • 猪干扰素-γ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分泌表达

      2005, 21(5).

      摘要 (1594) HTML (0) PDF 0.00 Byte (29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去除信号肽的猪干扰素-γ(PoIFN-γ)基因置于酿酒酵母α因子分泌信号的DNA序列后, 构建成pPIC9K-α-PoIFN-γ分泌型重组表达载体, 电转化导入毕赤酵母GS115中,经G418筛选后获得2株多拷贝插入的重组子。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所获得的重组子能够分泌表达出17kD和23kD左右的PoIFN-γ特异蛋白,其表达量为108mg/L,占培养液总蛋白的60%。实验首次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中实现了PoIFN-γ基因的分泌表达。

    • 小麦抗虫α-淀粉酶抑制因子成熟蛋白编码基因序列分析

      2005, 21(5).

      摘要 (1626) HTML (0) PDF 0.00 Byte (30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17份小麦和山羊草材料的小麦抗虫24kD-α-淀粉酶抑制因子成熟蛋白编码基因进行了分离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发现,在二倍体材料中α-淀粉酶抑制因子由单个基因编码,而在普通小麦中是以多拷贝的形式存在。从中得到17个24kD-α-淀粉酶抑制因子基因,其中2个来自普通小麦与1个来自粗山羊草的基因编码的抑制因子与WDAI-0-19的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为同一蛋白。在普通小麦中得到1个编码蛋白质与WDAI-0-53十分相似的基因。序列分析表明,24kD-α-淀粉酶抑制因子成熟蛋白编码基因在序列大小与核酸组成上都十分相似,一致性达到91.2%。这说明小麦和山羊草中24kD-α-淀粉酶抑制因子基因可能起源于相同原始基因。

    • 产1,3-丙二醇新型重组大肠杆菌的构建

      2005, 21(5).

      摘要 (1815) HTML (0) PDF 0.00 Byte (30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PCR技术从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中扩增出1.16 kb的编码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同工酶的基因yqhD,将其连接到表达载体pEtac,得到重组载体pEtac-yqhD,重组载体在大肠杆菌JM109中得到高效表达。SDS_PAGE分析显示融合表达产物的分子量均为43 kD,同核酸序列测定所推导的值相符。对含有yqh-D的基因工程菌进行表达研究表明:37 ℃,以1.0 mmol /L IPTG诱导4 h,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同工酶的酶活力达到120 u/mg蛋白,而对照菌株的酶活力为0.5 u/mg蛋白。再将含甘油脱水酶基因dhaB和含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同工酶基因yqhD的重组质粒共转化大肠杆菌JM109得到重组大肠杆菌JM109(pUCtac-dhaB, pEtac-yqhD),该菌株在好氧条件下,以1.0mmol/L IPTG诱导可将50 g/L甘油转化为38.0 g/L 1,3-丙二醇。首次发现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同工酶在好氧条件下表现出较高的活性。

    • 截短绿色荧光蛋白突变体反式剪接修复核酶

      2005, 21(5).

      摘要 (1448) HTML (0) PDF 0.00 Byte (28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Ⅰ型内含子核酶经过设计特定的信号引导序列(IGS),可特异性地定点剪接目的基因RNA,从而在RNA水平达到修复病变基因的目的。以四膜虫材料,克隆了其26S rRNA内含子核酶基因,体外转录证实该I型内含子核酶具有完全的自我剪接的功能。为检测该核酶的反式剪接功能,构建了缺失后半段564bp基因序列的绿色荧光蛋白(GFP)的截短突变体重组质粒XYQ5/XYQ10pEGFP-C-2,并证实其失去了发射绿色荧光的活性。利用PCR和分子克隆技术,构建了以上EGFP突变体的反式剪接修复核酶ptrans-rib-CMV2,该核酶载体以克隆的26S RNA内含子为核心,选择EGFP编码区194位TG为剪接位点,以188-193位设计IGS序列,核酶3′端携带195-890bp的EGFP基因序列,连接于pRC-CMV2真核表达载体中。体外转录突变EGFP的原核表达载体XYQ5/10-pGEM和ptrans-rib-CMV2,以混合转录产物为模板进行RT-PCR,电泳及测序证实产物中含有反式剪接修复的野生型EGFP mRNA,从而证实构建的反式剪接核酶具有体外反式剪接功能。将截短突变重组质粒XYQ5/XYQ10- pEGFP-C2与核酶质粒ptrans-rib-CMV2共转染Hela细胞,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结果,发现有少量共转染的Hela细胞发出绿光;RT-PCR检测出野生型EGFP mRNA,证明构建的反式剪接核酶具有体内反式剪接的功能,但其反式剪接效率低。

    • 西洋参冠瘿组织悬浮培养及其人参皂苷类成分的分离

      2005, 21(5).

      摘要 (1555) HTML (0) PDF 0.00 Byte (26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西洋参冠瘿组织悬浮培养生长特征进行了考察,并对其悬浮培养物中的人参皂苷类成分进行了提取、分离和鉴定。研究得到了培养物最大生物量收获时间[18.62 g/L(dry weight)]及其中最高人参皂苷累积时间(620.4 mg/L on the 27thday)。培养基中碳源、磷、氨基氮、硝基氮的利用率分别为91.8%, 100%, 81% 和97%。利用现代分离纯化方法从培养物中分离得到了4种人参皂苷类成分,利用理化及谱学技术分别鉴定为假人参皂苷F11(pseudoginsenoside F11,Ⅰ), 人参皂苷Rd(ginsenoside Rd,Ⅱ), 人参皂苷Rb1(ginsenoside Rb1 ,Ⅲ)和人参皂苷Rb3(ginsenoside Rb3,Ⅳ)。

    • 用于靶向于NFAT的免疫抑制类小分子化合物筛选的细胞模型的建立

      2005, 21(5).

      摘要 (1777) HTML (0) PDF 0.00 Byte (33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IL-2启动子以及NFAT-AP1增强子调控报告基因包括D2egfp或Luciferase在Jurkat细胞中瞬时表达的细胞模型。首先,利用三步连接将IL-2-promoter -255~+285处的序列插入到Pnf-Κb-D2egfp表达载体启动子上游,形成3个拷贝的前后串联的增强子序列;然后从人外周血钓取两条IL-2-promoter序列,包括-326~+46以及-89~+46两段基因组序列,分别替代上述重组表达载体中的TK minimal promoter, 构建所需的IL2 promoter以及NFAT-AP1 enhancer调控的报告基因表达质粒:3×NFAT-AP1-IL-2P/D2egfp和3×NFAT-AP1-TATA/D2egfp; 最后,分别将3×NFAT-AP1-IL-2P以及3×NFAT-AP1-TATA融合基因克隆到Pgl3-basic载体中,构建相应的Luciferase报告基因表达质粒。利用电转染方法将重组的报告基因表达载体瞬时转入Jurkat细胞后发现,未刺激以及PMA、离子霉素(Ionomycin)单刺激均不能激活下游报告基因的表达,只有PMA和离子霉素联合刺激才能启动D2egfp以及Luciferase的转录表达,并且5μg/Ml FK506预先作用1h能几乎完全阻断刺激剂诱导的无论是IL-2 promoter还是NFAT-AP1enhancer调控的报告基因的表达。实验结果提示,所构建的Jurkat细胞瞬时表达模型可用于靶向于NFAT信号通路的FK506类免疫抑制小分子化合物的初步筛选。

    • 应用乙二醇冷冻小鼠胚胎:优化和简化程序的探索

      2005, 21(5).

      摘要 (1373) HTML (0) PDF 0.00 Byte (25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高解冻胚胎的发育能力和简化冷冻解冻程序是胚胎冷冻研究的两大永恒的主题。尽管乙二醇(EG)广泛用于家畜胚胎冷冻,但很少用于冷冻小鼠和人胚胎。为数很少的以EG慢冻小鼠或人胚胎的研究均采用较为复杂的人胚冷冻程序,未见简化程序和用EG冷冻小鼠桑椹胚的报道。采用简单的牛胚胎冷冻程序研究了发育时期、EG浓度、平衡方法、添加蔗糖以及解冻后脱除EG等对小鼠胚胎冻后发育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1)致密晚期桑椹胚冻后体外培养囊胚发育率(81.92%±2.24%)和孵出率(68.56%±2.43%)显著(P<0.05)高于4-细胞、8-细胞胚胎和致密早期桑椹胚胎;(2)1.8mol/L EG冷冻小鼠致密晚期桑椹胚的囊胚发育和孵出率显著高于其它浓度;(3)在EG中平衡10min的冻后囊胚发育显著好于平衡5、20或30min;(4)两步平衡冷冻胚胎的囊胚发育率和孵出率显著高于一步平衡;(5)用EG冷冻小鼠胚胎无需添加蔗糖;(6)解冻后可不脱除EG;(7)冻后发育的早期囊胚和囊胚细胞数明显少于体内发育胚胎。因此,用EG冷冻小鼠胚胎的最佳方案为:致密晚期桑椹胚用1.8mol/L EG不添加蔗糖、两步平衡15min、以简单的牛胚胎冷冻程序冷冻解冻、解冻后不脱除EG直接培养或移植。

    • D-泛解酸内酯水解酶的定向进化

      2005, 21(5).

      摘要 (1850) HTML (0) PDF 0.00 Byte (40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易错PCR结合DNA改组方法向D-泛解酸内酯水解酶基因中引入突变,并构建突变体库。利用酶的催化特点和产物特性建立了基于平板初筛和高效液相复筛的两步法D-泛解酸内酯水解酶活性筛选系统。用该筛选系统以酶活力和pH稳定性为指标对突变体库进行筛选,最终获得一株酶活力高且在低pH条件下稳定性好的突变体Mut E-861。该突变体的酶活力是野生型酶的5.5倍。对突变体和野生型酶在pH 6.0和pH 5.0条件下的残余酶活进行对比,在这两种pH条件下,突变体酶的酶活残留分别为75%和50%,而野生型酶只能保持原来的40%和20%。通过软件对突变体Mut E-861酶基因和野生型酶基因进行分析对比,发现突变体Mut E-861酶基因发生了三处点突变,其中突变使两处氨基酸取代,另一处为沉默突变,未引起氨基酸的变化。

    • 弗氏链霉菌丝氨酸蛋白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

      2005, 21(5).

      摘要 (1507) HTML (0) PDF 0.00 Byte (36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一株具有极强的降解羽毛能力的弗氏链霉菌菌株(Streptomyces fradiae var.k11)中纯化得到了一种丝氨酸蛋白酶SFP2。经蛋白测序,得到部分氨基酸序列,设计简并引物,PCR扩增得到部分基因序列,通过构建基因文库,获得了包括信号肽序列在内的完整的基因sfp2(EMBL收录号AJ784940),开放阅读框全长924bp,包括114bp的信号肽编码序列和810bp的酶原编码序列, 其中成熟蛋白编码基因长576bp,编码191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19.112kD。酶原编码基因和成熟蛋白编码基因均在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中得到了表达,酶原编码基因表达产物具有正常的生物学活性,证明了克隆基因的生物学功能。

    • 金属螯合载体定向固定化木瓜蛋白酶的研究

      2005, 21(5).

      摘要 (1392) HTML (0) PDF 0.00 Byte (32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磁性金属螯合琼脂糖微球为载体,利用金属螯合配体(IDACu2+)与蛋白质表面供电子氨基酸相互作用的原理,定向固定了木瓜蛋白酶。固定化最适条件为Cu2+1.5×10-2mol/g载体、固定化时间4h、固定化pH7.0、给酶量30mg/g载体。固定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70℃、最适反应pH8.0,固定化酶的热稳定性明显高于溶液酶,固定化酶活力回收为68.4%,且有较好的操作稳定性,载体重复使用5次后固定化酶酶活为首次固定化酶79.71%。

    • 茂原链轮丝菌转谷氨酰胺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

      2005, 21(5).

      摘要 (2013) HTML (0) PDF 0.00 Byte (37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PCR方法从茂原链轮丝菌(Streptoverticillium mobaraense)基因组DNA扩增出微生物转谷氨酰胺酶(Microbial Transglutaminase,MTG)的基因片段,并构建表达质粒Pet-MTG。后者在大肠杆菌(Rosetta DE3)中得到高效表达,但表达的MTG存在于包涵体中。经洗涤、变性和复性,并以强阳离子交换层析纯化,获得了SDS-PAGE纯的MTG,并具有与天然酶几乎相同的比活性。此项工作为工业化生产MTG打下了基础。

    • 微球载体固定化纤维素酶的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

      2005, 21(5).

      摘要 (1444) HTML (0) PDF 0.00 Byte (23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了固定化纤维素酶的反应动力学模型,该模型以米氏方程为基础并考虑了产物竞争性抑制的影响。在此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模拟,系统研究了产物竞争性抑制、内扩散限制、溶液中的宏观底物浓度、载体大小等因素对球形载体内部的底物、产物浓度分布和效率因子的影响。产物竞争性抑制的存在将增加载体颗粒内的底物浓度,对效率因子的影响较小。底物内扩散系数或者反应体系中底物浓度增大时,载体颗粒内的底物浓度和效率因子都将增大。载体粒径增大,载体颗粒内的底物浓度和效率因子均减小。

    • 甲状旁腺激素和转铁蛋白N端半分子融合蛋白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2005, 21(5).

      摘要 (1360) HTML (0) PDF 0.00 Byte (28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重叠PCR技术将PTH(parathyroid hormone, 甲状旁腺激素)基因与TFN(transferrin N_terminal half_molecule, 转铁蛋白N端半分子)基因在体外融合,融合基因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PIC9中,转化毕赤酵母GS115。转化子经甲醇诱导后,融合蛋白得到了表达并分泌到发酵上清液中。经 SP Sepharose F F阳离子交换层析、Phenyl Sepharose Fast Flow疏水层析纯化获得了纯度大于95%的PTH_TFN样品。Western blot分析及腺苷酸环化酶实验证明融合蛋白中的PTH具有与抗PTH抗体结合能力及刺激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铁饱和实验证明融合蛋白中的TFN和单独的TFN具有相同铁结合能力。因而TFN可望作为PTH的天然运输载体。

    • 膜蛋白氨基酸组成通过改变膜流动性影响粟酒裂殖酵母和酿酒酵母融合株耐酒精能力

      2005, 21(5).

      摘要 (1207) HTML (0) PDF 0.00 Byte (30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验显示,一种氨基酸混合液(含异亮氨酸、甲硫氨酸和苯丙氨酸,添加浓度分别为1.0、0.5和2.0g/L)能显著提高自絮凝酵母——粟酒裂殖酵母和酿酒酵母融合株SPSC的耐酒精能力。实验将菌体分别培养于添加(试验组)和未添加(对照组)该氨基酸混合液的条件下,然后收集菌体进行酒精(20%,V/V)冲击试验(30℃,9h),结果,试验组的菌体尚有一半以上的存活细胞,而对照组的菌体全部死亡。通过对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菌体细胞膜蛋白质氨基酸组成分析发现,试验组的菌体耐酒精能力提高与所添加氨基酸组入菌体的细胞膜密切相关。以DPH为荧光探针的细胞膜流动性测定分析进一步揭示,氨基酸组入菌体的细胞膜后,细胞膜能有效抵抗高浓度酒精冲击诱发的膜流动性的提高,从而维持膜的稳定。因此,实验首次揭示膜蛋白氨基酸组成可通过改变膜流动性而影响酵母菌的耐酒精能力。

    • 多维蛋白鉴别技术分析天蓝色链霉菌膜内侧蛋白质组

      2005, 21(5).

      摘要 (1359) HTML (0) PDF 0.00 Byte (32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链霉菌是一类具有重要工业价值和复杂调控机制的微生物,天蓝色链霉菌是这个属的模式菌。已报道天蓝色链霉菌的蛋白组学的研究多采用二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与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相结合的方法,但由于膜蛋白疏水性较强,天然丰度较低,此法得到的膜蛋白很少。用蛋白酶K保护/高pH蛋白酶K法制备链霉菌膜内侧蛋白组样品,并用多维蛋白鉴别技术进行分析,得到154个可能的膜内侧蛋白(包括膜内在蛋白和膜外周蛋白),其中含跨膜区的膜内在蛋白44个,含3个以上跨膜区的膜内在蛋白有23个。此外,还鉴定了一批膜内侧蛋白的亲水性肽段及其在膜上的拓扑位置。该结果有助于对天蓝色链霉菌的膜蛋白进行拓扑学分类和功能研究。

    • 改进型气升式反应器能耗的研究

      2005, 21(5).

      摘要 (1265) HTML (0) PDF 0.00 Byte (27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首次研究了操作条件和反应器结构(导流筒直径和静态混合元件数)对改进型气升式反应器功耗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导流筒结构可以实现节能降耗。曝气量相同时,在导流筒直径为4.0cm,静态混合元件数为39的条件下,改进型反应器的功耗最小,比普通反应器平均降低23.6%。达到相同供氧能力时,在导流筒直径为5.5cm,静态混合元件数为13的条件下,改进型反应器的功耗最小,比普通反应器平均降低43.9%。在改进型反应器中,升流区功耗最大,占70%~80%;底隙区次之,占20%左右;气液分离区最小,小于10%;降流区功耗可以忽略不计。最大体积功耗出现在底隙区。升流区是解决反应器能耗问题的重点。

    • 炭疽毒素受体与人IgG1的Fc段融合蛋白ATR_Fc在CHO细胞中的表达

      2005, 21(5).

      摘要 (1823) HTML (0) PDF 0.00 Byte (39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ATR-Fc是人炭疽毒素受体(ATR)的胞外区与人免疫球蛋白IgG1的铰链区、CH2区和CH3区组成的融合蛋白。表达该蛋白是为了获得结合PA的抗体样分子,通过阻断PA与细胞受体的结合,而阻止炭疽致死毒素和水肿因子进入细胞内,可作为预防和治疗炭疽感染的生物制品。将编码炭疽毒素受体N端1-227氨基酸的基因和编码Fc段的基因连接,插入到pcDNA3-1的HindⅢ和NotⅠ位点得到表达ATR-Fc融合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ATR9Fc,并用脂质体方法将该载体转染至CHO-K1细胞中,用G418筛选并获得ATR-Fc表达水平为10~15μg/(106cells·d)的基因工程CHO细胞系ATR-Fc-1D5。采用蛋白A纯化重组蛋白,并用ELISA法鉴定ATR-Fc与PA的亲和性,表明ATR-Fc可与PA特异性结合。

    • TP-PCR法构建抗人CD28嵌合抗体双启动子昆虫杆状病毒重组转移载体

      2005, 21(5).

      摘要 (1568) HTML (0) PDF 0.00 Byte (22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构建能同时表达抗人CD28嵌合重链和嵌合轻链基因的双启动子杆状病毒转移载体,利用PCR法扩增出抗人CD28鼠源性单抗的可变区基因和人IgG1的恒定区基因,再采用一种不需要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连接酶的新方法——三引物PCR(TP-PCR)法将两者拼接后分别插入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AcUW3的php10启动子后,并通过酶切、电泳、PCR扩增和测序对重组体进行了鉴定。研究结果表明,TP-PCR法快速、方便、准确,无需设计外源的DNA序列,就能构建完好的融合表达基因。该转移载体的构建成功为嵌合抗体基因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奠定了基础。

    • 利用宿主范围扩大的杂交病毒HyNPV在家蚕中表达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VP19基因

      2005, 21(5).

      摘要 (1156) HTML (0) PDF 0.00 Byte (20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虾白斑综合症其病原是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简称WSSV)。 VP19是 WSSV的一个囊膜蛋白,HyNPV(Hybrid of AcNPV and BmNPV,简称HyNPV)是BmNPV和AcNPV通过基因重组后得到的一个具有BmNPV和AcNPV双重优点的新型杂交病毒,在克隆了VP19基因的基础上,成功构建了重组转移载体pBlueBicHisC-vp19和重组杆状病毒 HyNPV-VP19。用重组病毒注射接种5龄起蚕,经SDS-PAGE 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表明,WSSV-VP19基因在家蚕体内得到了表达,特异性条带大小与预计的基本一致,约为21kD。

    • 二十二碳六烯酸对大鼠脂肪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2005, 21(5).

      摘要 (1215) HTML (0) PDF 0.00 Byte (34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体外培养大鼠脂肪细胞,分别以0 μmol/L(对照组)、40 μmol/L(低剂量组)和160 μmol/L(高剂量组)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处理细胞。采用台盼蓝排斥试验和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及增殖状况;油红O染色化学比色法定量分析细胞内脂肪生成及细胞分化程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 分析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2(PPARγ2)mRNA表达情况,探讨DHA对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结果显示,各组细胞活力及MTT测得的光密度值(OD值)均低于对照组,160μmol/L组在60~72h作用显著(P<0.05);脂肪细胞经DHA处理后, 160μmol/L组细胞油红O染色的OD值及PPARγ2 mRNA表达量均显著下降(P<0.01)。以上结果说明,DHA对脂肪细胞增殖分化均有一定抑制作用,高剂量DHA(160μmol/L)可显著减少细胞内脂肪的合成、抑制脂肪细胞分化,PPARγ2 mRNA表达量的下降可能是DHA抑制细胞分化的部分原因。

    • CO2对牟氏角毛藻高密度培养的影响

      2005, 21(5).

      摘要 (1087) HTML (0) PDF 0.00 Byte (23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牟氏角毛藻为材料,通过对比实验研究了CO2和CO2通入方式对光合生物反应器中高密度培养的牟氏角毛藻的生长速度和细胞密度的影响;并以水体pH值为指标,控制CO2的通入数量,进而研究了牟氏角毛藻在我们自行研制的卧式光合生物反应器中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细胞悬浮培养达到一定密度之后,CO2的供应,可以有效地提高生长速度和细胞密度。对CO2通入方式的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CO2通入方式,产生的效果不同,其中以空气和纯CO2混合后通入,效果最好。

    • 产紫杉醇菌株原生质体诱变育种的研究

      2005, 21(5).

      摘要 (1544) HTML (0) PDF 0.00 Byte (31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紫杉醇产生菌NCEU-1的原生质体进行了紫外线和氯化锂复合诱变,筛选制霉菌素抗性突变株,共筛选出了4株正突变株。经发酵筛选试验,获得了一株遗传性状稳定、高产紫杉醇的原生质体诱变菌株——UL04-5,其紫杉醇产量从出发菌株的314.07μg/L提高至418.24μg/L。

当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生物工程学报 ® 2024 版权所有

通信地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07509   E-mail:cjb@im.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