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22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产紫杉醇真菌的研究概况与紫杉醇工业生产的一个新思路

      2006, 22(1).

      摘要 (2052) HTML (0) PDF 0.00 Byte (50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离自太平洋红豆杉的天然抗癌药物紫杉醇(Taxol)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市场需求日益增强,但工业产量受原料红豆杉树木短缺的制约,供需存在巨大差距。1993年,Stierle等分离到一株与太平洋红豆杉共生的真菌安德烈紫杉菌,证实产生紫杉醇,为利用真菌发酵生产紫杉醇带来可能。通过分析目前工业生产技术存在的问题,总结了产紫杉醇真菌研究的进展及其重要意义。认为利用真菌大规模发酵生产紫杉醇或其中间体,是摆脱制约的一条新思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且可以带动其他产品的开发。

    • 修饰血红蛋白作为红细胞代用品的研究进展和挑战

      2006, 22(1).

      摘要 (1924) HTML (0) PDF 0.00 Byte (44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血源紧缺和病毒污染问题推动了血液代用品的研究,以血红蛋白为代表的红细胞代用品成为研究的重点。为克服血红蛋白直接使用的毒副作用,各种修饰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中包括双阿司匹林交联、戊二醛交联、棉子糖交联、聚乙二醇偶联、脂质体包埋、生物可降解高分子包埋等。其中一些技术已经形成规模化制备工艺,产品进入临床试验,有的已在个别国家上市。鉴于这项研究意义重大,我国有关研究已经起步并正在迅速发展,各国同行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有必要对近年来血红蛋白作为红细胞的代用品研究状况进行分析,明确面临的挑战,这将有利于发展更全面和有效的研究方案,以期取得突破性进展。

    • 大分子量重组蛋白在丝状噬菌体表面的展示表达及其与小分子相互作用的初步研究

      2006, 22(1).

      摘要 (1444) HTML (0) PDF 0.00 Byte (31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Phen1-KM13噬菌粒系统表达融合蛋白,进而确定大分子量重组蛋白在丝状噬菌体表达的部位及其表达后的生物活性。通过蛋白酶切处理前后噬菌体侵染细菌能力的变化快速地检测大分子蛋白质能否在噬菌体表面展示表达;比较了谷胱甘肽S转移酶及其与三个不同长度连接臂融合的外源蛋白在噬菌体表面的表达和组装,确定了不大于40kD的重组蛋白分子能展示表达在丝状噬菌体表面;并利用已知的小分子化合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证明了组装在噬菌体表面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重组蛋白仍保持其天然的结合活性,为利用噬菌体展示系统研究蛋白质与小分子化合物的相互作用建立了基础。

    • 通过N端替换提高木聚糖酶的热稳定性

      2006, 22(1).

      摘要 (1514) HTML (0) PDF 0.00 Byte (26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来源于Thermomonospora fusca的耐高温木聚糖酶TfxA和来源于Streptomyces olivaceoviridis的高比活木聚糖酶XYNB为亲本,构建出耐热高比活融合木聚糖酶TB,将TB在大肠杆菌BL21和毕赤酵母GS115中进行表达并对表达产物的酶学性质进行分析比较。分析表明,融合蛋白TB最适pH值为6.0,最适温度为70℃,较XYNB有大幅度的提高;在热稳定性方面,TB明显优于XYNB,将两种稀释好的酶液分别在80℃和90℃下热处理3min,TB的热稳定性较XYNB提高了6倍左右;TB的pH稳定性为5~9(相对剩余活性在50%以上的pH范围),较XYNB有所下降,但两者的比活性基本不变,保持了亲本XYNB的高比活性。通过同源建模和序列比较,分析了可能影响融合蛋白TB酶学性质的因素,为进一步研究木聚糖酶的结构与功能提供了新的思路。

    • 大豆ω-3脂肪酸脱氢酶基因GmFAD3C在酿酒酵母中的表达

      2006, 22(1).

      摘要 (1467) HTML (0) PDF 0.00 Byte (26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α-亚麻酸(ALA)被称为必需脂肪酸,对人体有一系列的保健作用。Ω-3脂肪酸脱氢酶(FAD)催化亚油酸(LA)生成ALA。大豆种子油中ALA含量较高,为了研究大豆ω- 3FAD的功能,用RT-PCR方法从大豆未成熟种子中扩增出GmFAD3C的cDNA,克隆到酵母表达载体p416中,并用醋酸锂法转化酿酒酵母营养缺陷型K601,经筛选鉴定,得到阳性克隆。气相色谱分析脂肪酸成分,发现工程菌产生了新的脂肪成分ALA,含量占总脂肪酸的3.1%,LA含量与对照相比相应地下降,证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催化18碳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底物LA在Δ15位脱氢生成ALA的ω-3 FAD功能,首次实现大豆ω-3 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在酿酒酵母K601 p416系统中的表达,建立了一种新的高效低成本的FAD酵母表达系统。

    •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血清1型RTX毒素I的N-端表达多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2006, 22(1).

      摘要 (1377) HTML (0) PDF 0.00 Byte (27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ApxI外毒素是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最重要的毒力因子,为了研究其N端多肽的免疫原性,分别将apxIA基因的全长编码区(apxIA, 3146bp)及其5′端1140bp的片段(apxIA5)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经IPTG诱导后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表达,表达产物ApxIA和ApxIAN均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Westernblot检测证实两种表达产物均具有免疫反应性。将纯化的重组蛋白(rApxIA和rApxIAN)和提取的天然毒素ApxI(nApxI)分别经腹腔免疫BALB/c小鼠,于免疫前、免疫2周和4周后分别检测了ELISA抗体和毒素中和抗体水平,结果表明,rApxIAN免疫组的ELISA抗体显著低于rApxIA免疫组和nApxI免疫组,但rApxIAN免疫组血清中和试验中测定的溶血素单位与rApxIA及天然nApxI免疫组没有显著差异。第二次免疫2周后,用1个LD50的APP血清1型J101株和2型标准菌株攻击试验动物,rApxIAN免疫组对血清1型和2型菌株的保护率分别为80%和100%。

    • 人sBCMA cDNA的克隆、高可溶性融合表达及活性分析

      2006, 22(1).

      摘要 (1590) HTML (0) PDF 0.00 Byte (32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BCMA是除TACI外BAFF和APRIL共用的另一细胞表面受体。为了研究sBCMA作为拮抗受体的可能及获得活性sBCMA蛋白用做结构功能研究,我们以RT-PCR法从人B系非洲淋巴瘤细胞株Raji总RNA中扩增出人BCMA的全长cDNA,经克隆测序证实所克隆的基因为人BCMA。继而通过嵌套PCR扩增出胞外可溶区(sBCMA,46个氨基酸组成,含有一个6个半胱氨酸的保守CRD,构成3个二硫键)cDNA,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43.1a(+)sBCMA,在大肠杆菌菌株Origami B(DE3) pLysS中高可溶性融合表达出重组蛋白sBCMA-NusA-His6,同时克隆表达了融合蛋白NusA-His-6。经Ni+NTA亲和纯化后的目的蛋白进行细胞学实验表明sBCMA 能特异阻断BAFF促小鼠B细胞的增殖作用,而NusA-His6则不能,证实我们所表达得到的受体胞外可溶性片段sBCMA与配体具有较高的结合活性。sBCMA融合蛋白的成功表达将为二硫键富含类蛋白的表达提供参考,并为研究其临床应用以及BAFF和APRIL受体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奠定基础。

    • 番茄LeHsp110/ClpB基因的分子克隆及其对植物耐热性的影响

      2006, 22(1).

      摘要 (1218) HTML (0) PDF 0.00 Byte (29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HSP100/ClpB是Clp蛋白家族的一员,具有分子伴侣功能,与细胞“获得耐热性(acquired thermotolerance)"相关。从番茄cDNA文库中筛选到长度达3144 bp的cDNA,依据最长的开放读码框推导出的多肽含980个氨基酸残基,分子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该蛋白属于HSP100/ClpB家族,因其计算分子量为110 kD,所以命名为LeHSP110/ClpB。实验证明,LeHsp110/ClpB在番茄叶片中没有组成型表达,为热诱导型基因,其编码蛋白定位于叶绿体基质。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CaMV35S驱动的反义LeHsp110/ClpB cDNA片段导入番茄,高温下转反义基因的番茄株系中LeHsp110/ClpB mR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转基因株系的PSⅡ对高温胁迫更加敏感,说明HSP110/ClpB在植物耐热性方面起重要作用。

    • 抑癌蛋白PTEN的原核表达、抑癌活性研究和抗体制备

      2006, 22(1).

      摘要 (1484) HTML (0) PDF 0.00 Byte (27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PTEN是具有蛋白质和酯类双重特异性磷酸酶活性的抑癌蛋白,在肿瘤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鉴于原核表达PTEN蛋白并用于抑癌实验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尝试利用大肠杆菌表达有活性的PTEN蛋白,检测其抑癌效果。利用本室克隆的PTEN基因cDNA和原核表达载体pET-44a(+)分别构建带6×His和Nus标签的两种诱导型原核融合表达载体pETPTEN和pET-Nus-PTEN,在不同的大肠杆菌表达宿主BL21(DE3)(简写为BL)和Rosetta-gami (DE3)pLysS(简写为RG)中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表明:在可溶性组分和包涵体中均含有目的蛋白,在BL中目的蛋白的表达量较高(18.7%)而在RG中可溶性蛋白的比例较高(6.6%)。经纯化和包涵体蛋白复性处理后,重组融合蛋白经Chariot转运入小鼠实体瘤及人前列腺癌DU-145细胞。抑癌实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重组PTEN蛋白对小鼠实体瘤的生长抑制率为58.76%;对癌细胞DU-145的生长抑制率可达46.16%;并可导致明显的G0/G1期阻滞,其中在宿主RG中表达的重组蛋白抑癌效果明显高于BL宿主中表达的目的蛋白。证实在原核系统中表达的重组PTEN蛋白具有抑癌活性,同时制备了PTEN的高效价腹水多抗,为深入研究PTEN蛋白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重组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毒素ApxI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和免疫保护性研究

      2006, 22(1).

      摘要 (1209) HTML (0) PDF 0.00 Byte (33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毒素Ⅰ重组表达蛋白(包括粗提包涵体和经复性处理的重组蛋白)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以及免疫保护性,并和天然毒素Ⅰ(由APP血清10型菌的培养物上清提取)做了对比。在急性毒性试验中,3种蛋白均以200μg/只的剂量腹腔注射小鼠,并分别于24h、7d和14d后眼眶放血致死,检测血常规和血液生化相关指标。结果表明,3种蛋白均不引起小鼠死亡,且重组表达蛋白对小鼠的生长、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没有显著影响。在免疫保护性试验中,用3种蛋白乳化后免疫小鼠,2周后加强免疫1次,并在每次免疫后采血检测其效价,二免2周后用致死剂量的APP血清10型菌(1.09×108 cfu)腹腔攻毒。结果表明,天然毒素和复性的重组表达蛋白均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对小鼠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效力。

    • 中性内切型纤维素酶在毕赤酵母中高水平表达的研究

      2006, 22(1).

      摘要 (3317) HTML (0) PDF 0.00 Byte (34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性内切型纤维素酶在纺织及造纸工业具有重要的应用,为了进一步提高从我国草菇中克隆的一种新的中性内切型纤维素酶(EG1)在Pichia pastoris中的表达水平,我们进行了提高基因拷贝数及高密度发酵等多种手段实现其高水平表达的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对已整合eg1的重组子再转化的方法,从含有2000μg/L Zeocin的YPDSZ平板上筛选到高抗Zeocin转化子,在摇瓶培养条件下,该转化子表达量比原来提高了3.8倍,在pH 4~8条件下均有稳定表达,接种量(OD600=5.0)表达水平最好,提高甲醇的诱导浓度对表达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用3.2L发酵罐进行了高密度发酵,甲醇诱导 95.5h后达到最高值,比摇瓶培养再提高了6.4倍,因此利用高抗Zeocin转化子及高密度发酵的手段,使EG1的表达水平提高了34倍,蛋白表达量达8.80mg/mL,EG1酶活达到543.36IU/mL,实现了中性内切纤维素酶的高水平表达,本研究将大大促进建立我国纺织用纤维素酶大规模高效生产技术。

    • 辽宁碱蓬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BADH)启动子分离及序列分析

      2006, 22(1).

      摘要 (1719) HTML (0) PDF 0.00 Byte (27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已知的辽宁碱蓬BADH cDNA 5′端序列设计两个基因特异的反向引物(BR1,BR2),通过衔接头PCR获得了BADH基因起始密码子上游265 bp的序列。根据所获得的序列设计两个基因特异的反向引物(BR3,BR4),用BR2、BR3、BR4分别与4个简并引物配对,通过TAILPCR扩增,获得了约2 kb 的序列。经Sequencer软件拼接上述两段序列,获得了BADH基因起始密码子上游2055 bp的序列。用TSSPTCM软件分析此序列,预测出转录起始点(T)位于起始密码子上游62 bp处,由此获得了1993 bp的SlBADH启动子序列。用PLACE软件分析此序列,发现该序列具有启动子的基本元件TATAbox、CAATbox,包含多个胁迫诱导元件,如盐诱导元件GAAAAA,抗冻、缺水、脱落酸、抗寒元件CANNTG,伤害诱导元件ANATTNCNN,热激元件ATAAATGT等,是一个强的胁迫诱导启动子。

    • 瑞氏木霉表达黑曲霉葡萄糖氧化酶

      2006, 22(1).

      摘要 (1395) HTML (0) PDF 0.00 Byte (40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高表达分泌纤维素酶的真菌瑞氏木霉表达重组的黑曲霉葡萄糖氧化酶。在大肠杆菌DH5α中构建瑞氏木霉纤维素酶CBHI启动子和CBHI信号肽基因-黑曲霉葡萄糖氧化酶基因瑞氏木霉纤维素酶CBHI终止子-构巢曲霉的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启动子-大肠杆菌抗潮霉素B磷酸转移酶基因构巢曲霉色氨酸C终止子pUC19(命名为pCBHGOD)质粒,线性化后用瑞氏木霉纤维素酶CBHI启动子和CBHI信号肽基因-黑曲霉葡萄糖氧化酶基因瑞氏木霉纤维素酶CBHI终止子-构巢曲霉的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启动子-大肠杆菌抗潮霉素B磷酸转移酶基因构巢曲霉色氨酸C终止子(命名为CBHGOD)核酸片段转化瑞氏木霉QM9414原生质体。用PCR扩增方法筛选出同源重组葡萄糖氧化酶基因的瑞士木霉突变株。用麦杆诱导瑞氏木霉突变株,生产黑曲霉葡萄糖氧化酶,Western blot分析重组的葡萄糖氧化酶分子量与Sigma公司的天然黑曲霉葡萄糖氧化酶一致,生产的重组酶活性25u/mL,相当于Sigma公司葡萄糖氧化酶标准品的产量为0.5g/L。瑞氏木霉可用于生产黑曲霉葡萄糖氧化酶。

    • IL-1018-57-PE40高效表达、纯化及细胞活性之研究

      2006, 22(1).

      摘要 (1226) HTML (0) PDF 0.00 Byte (20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IL-10的功能短肽(40肽,即IL-10第18号至57号氨基酸)为导向部分与PE40(绿脓杆菌外毒素除去受体结合区后的剩余部分)融合分别构建了IL-1018-57-PE40的胞质和胞周质表达质粒,其中,IL-1018-57-PE40在Rosettablue(DE3)中以高效胞质可溶形式表达,在BL21(DE3)pLysS中以胞周质分泌形式表达;表达宿主菌Rosettablue(DE3)超声波破碎后,依次通过硫酸铵盐析、疏水层析、铜离子亲和层析、阴离子交换层析纯化后,得96%重组毒素纯品;细胞活性实验、细胞ELISA和荧光标记实验表明,构建的IL-1018-57-PE40符合免疫毒素的作用机理。因此,该实验为PE免疫毒素的规模制备和纯化做了一定的有益的探索。

    • 重组CHO-GS细胞降低氨毒副作用的代谢研究

      2006, 22(1).

      摘要 (1935) HTML (0) PDF 0.00 Byte (22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重组CHO-GS细胞无血清批培养过程中,由于GS系统的引入,使氨对细胞的毒副作用显著降低,从而引起细胞生长和代谢途径发生变化。当起始氨浓度为1.42mmol/L时,细胞最高密度可达到15.6×105 cells/mL,随着氨浓度的增加,尽管细胞生长受到一定的抑制,但在氨浓度为12.65mmol/L时,细胞密度仍可达到8.9×105 cells/mL。当起始氨浓度从0.36mmol/L增加到12.65mmol/L时,细胞对葡萄糖的得率系数和乳酸对葡萄糖的得率系数降低,己糖激酶(HK)、丙酮酸激酶(PK)和乳酸脱氢酶(LDH)酶活分别提高了43%、140%和25%,表明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糖代谢更倾向于高能量生成途径。在谷氨酰胺代谢途径中,氨促进了谷丙转氨酶(GPT)酶活,谷氨酸到α-酮戊二酸的转化逐渐倾向于谷丙转氨途径,谷氨酸脱氢酶(GDH)酶活降低,脱氨途径相应受到抑制。此外,氨浓度的增加使细胞群体处于G0/G1期的比例逐渐升高,当氨浓度为12.65mmol/L时,重组蛋白比生产速率比氨浓度为0.36 mmol/L时提高了2.1倍。

    • 流体动力对HEK293细胞的细胞团形成及细胞生长和代谢的影响

      2006, 22(1).

      摘要 (1824) HTML (0) PDF 0.00 Byte (27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HEK293细胞在悬浮培养中具有聚集成团的体外培养特性,在250mL的Bellco的搅拌培养体系中,以HEK293细胞团的粒径、细胞数、细胞活力、葡萄糖比消耗率(qglc)、乳酸比产率(qlac)和乳酸转化率(Ylac/glc)为观察指标,考察HEK293细胞在搅拌速度分别设置为25、50、75和100r/min的培养条件下的细胞团形成、粒径分布以及细胞生长和代谢。HEK293细胞在搅拌速度为50r/min和75r/min培养条件下所形成细胞团的粒径大小适中、离散度小。培养7d后,HEK293细胞团的平均粒径分别为201μm和175μm,其中粒径≥225μm的细胞团所占比例均低于10%;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细胞团中的HEK293细胞活力维持在90%以上,qglc、qlac和Ylac/glc等反映HEK293细胞代谢的参数保持相对恒定。实验结果提示:合适的搅拌速度所产生的流体动力既可使细胞团的粒径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也可为细胞团中的HEK293细胞提供基本满足其正常生长和代谢需要的物质传递效率。

    • 农杆菌转化的小冠花发状根的诱导及其植株再生

      2006, 22(1).

      摘要 (1162) HTML (0) PDF 0.00 Byte (17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野生型发根农杆菌15834菌株感染小冠花15日龄无菌苗子叶和下胚轴切段,建立了高效的发状根培养及其体细胞胚胎发生再生体系。发状根可直接从受伤的外植体表面产生,也能在外植体诱导的愈伤组织上发生,在无外源激素的MS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上,转化根能自主生长,表现出典型的发根特征。用适宜浓度的乙酰丁香酮处理对数生长期的农杆菌菌液2h,感染预培养2d的子叶获得了最高的转化频率(87.4%)。在附加0.2mg/L 2,4-D, 0.5mg/L NAA和 0.5mg/L KT的MS培养基上,发状根能100%形成胚性愈伤组织,并于含0.5mg/L KT, 0.2mg/L IBA和300mg/L 脯氨酸的MS培养基上顺序经过体细胞胚胎发育的各个典型时期,转换成完整植株。再生植株除具有发达的侧根外,其它形态特征与未转化植株未见明显的差异,但在获得的5个转化克隆中,其中1个的发状根及其再生植株叶片中有毒物质3-硝基丙酸的含量显著下降,分别为未转化对照的57.68%和58.17%。冠瘿碱纸电泳检测和rol B基因PCR扩增检测均证明农杆菌Ri质粒上的T-DNA已经整合到小冠花转化细胞的基因组中。

    • 大孔树脂固定化脂肪酶及在微水相中催化合成生物柴油的研究

      2006, 22(1).

      摘要 (6701) HTML (0) PDF 0.00 Byte (41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不同大孔树脂吸附法固定化假丝酵母99-125脂肪酶,在微水有机相中的应用表明非极性树脂NKA是最佳的固定化载体。分别以正庚烷及磷酸盐缓冲液作为固定化介质,发现在正庚烷介质中树脂 NKA的固定化效率能够达到98.98%,与采用磷酸盐缓冲液作为介质相比,固定化酶的水解活力和表观酶活回收率分别提高了4.07和3.43倍。考察了在微水相中固定化酶催化合成生物柴油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给酶量为1.92∶1(初始酶粉与树脂的质量比),pH值为7.4,体系水含量为15%(水与油的质量比),反应温度为40℃条件下,固定化酶具有最佳的催化能力;以正庚烷为介质固定化脂肪酶催化合成生物柴油,采用三次流加甲醇的方式,单批转化率最高达到97.3%,连续反应19批以后转化率仍保持为70.2%。

    • 噬菌体展示日本血吸虫SSj14单抗的模拟抗原表位及其免疫保护性研究

      2006, 22(1).

      摘要 (1690) HTML (0) PDF 0.00 Byte (19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获得日本血吸虫保护性单抗SSj14的模拟抗原表位,研究其对日本血吸虫的免疫保护作用。用纯化的SSj14单抗筛选噬菌体随机12肽库,对33个克隆进行ELISA验证,获得30个阳性克隆,DNA序列分析表明这30个克隆分属11个多肽序列,分析比较发现这些多肽具有“H-N/Q-X-S-P/F-X-X-L-A-T”的相似基序。进而选取3个阳性单克隆及混合阳性噬菌体克隆进行Western-blotting实验,证明都有良好的抗原性。用它们免疫BALB/c鼠,并攻击血吸虫尾蚴,观察免疫鼠抗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效果和IL-12的变化,结果表明:筛选获得的噬菌体阳性克隆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能诱导免疫鼠产生高滴度的抗血吸虫的特异性抗体;和对照组鼠相比,免疫小鼠,分别获得13.84%~52.83%的减虫率,34.17%~65.47%的肝脏减卵率以及28.89%~73.78%的粪便减卵率;三次免疫之后,和对照组相比,免疫小鼠体内IL-12水平均有升高。为发展日本血吸虫疫苗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

    • mPem蛋白相作用分子的筛选与鉴定

      2006, 22(1).

      摘要 (1253) HTML (0) PDF 0.00 Byte (18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mPem是同源异型框基因,其C末端编码同源异型域。为进一步研究mPem蛋白在胚胎发育和生殖组织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利用GAL4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小鼠7d胚胎cDNA文库,共获得3个与mPem蛋白相作用的分子。其中之一为Mdfic,一种新的转录调控因子。进一步的酵母双杂交和体外GST-Pull down试验再次确认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Mdfic与mPem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暗示两者有可能组成转录调控复合体,共同参与胚胎分化的调控,为两种蛋白功能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利用异化金属还原菌构建含糖微生物燃料电池

      2006, 22(1).

      摘要 (1560) HTML (0) PDF 0.00 Byte (24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环境中的一些微生物通过还原金属氧化物进行无氧呼吸,而石墨电极与金属氧化物相似,也可以作为这类微生物呼吸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利用这类微生物构建微生物燃料电池,以糖类物质为燃料,对电池产电情况、产电原理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以Rhodoferax ferrireducens为产电微生物,在外接电阻510Ω条件下,以葡萄糖为燃料,常温下产生的电流密度达158mA/m2(平台电压为0.46V,电极有效接触表面积为57cm2),且循环性能良好。更换燃料为其它糖,发现微生物可以利用多种糖进行产电;通过SEM观察发现大量微生物吸附在石墨电极上,用Bradford法对运行20d后电池的细胞量进行定量,测得悬浮细胞蛋白浓度为140mg/L,吸附在电极上的生物量为1180mg/m2。通过数据采集分析和细菌还原实验,发现吸附在电极上的微生物对电压的产生贡献最大,具有电化学和生物学活性;悬浮细胞对产电贡献很小,不具有电化学和生物学活性。

    • 一些氨基酸对产甘油假丝酵母甘油生产的促进作用

      2006, 22(1).

      摘要 (1171) HTML (0) PDF 0.00 Byte (17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EMP途径与TCA循环中间代谢物的添加为对照,研究在尿素为氮源的产甘油假丝酵母发酵过程中添加氨基酸对甘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甘油产量有强促进作用的氨基酸有谷氨酸、谷氨酰胺、天冬氨酸、天冬酰胺、甘氨酸、赖氨酸、酪氨酸、脯氨酸、组氨酸和丝氨酸,其最适添加浓度在0.26~0.45g/L之间,丙酮酸、α-酮戊二酸、草酰乙酸、柠檬酸和琥珀酸的最适添加浓度在0.24~0.42 g/L之间;赖氨酸最适于在0h添加,丙酮酸和草酰乙酸在第14h,谷氨酸、谷氨酰胺、组氨酸、脯氨酸、天冬氨酸、酪氨酸、甘氨酸、α-酮戊二酸和琥珀酸在第30h,天冬酰胺、丝氨酸和柠檬酸在第48h;在最适条件下添加这些促进剂,甘油产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转化率和增加率分别达到60%和16%以上。氨基酸的作用机理为其脱氨形成的碳骨架经特定的分解代谢途径进入TCA循环,使其强化,导致碳代谢流在3-磷酸甘油醛节点处发生转移,使甘油合成途径的代谢流增加。

    • 采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青霉素发酵过程建模研究

      2006, 22(1).

      摘要 (1772) HTML (0) PDF 0.00 Byte (28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化过程通常是严重非线性和时变的复杂动态系统,而且重要过程参数缺少在线测量仪表,对其建立机理模型往往非常耗时和困难。采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并以Pensim仿真平台为例对青霉素发酵这一典型生化过程进行建模研究。给出了LS-SVM参数的调整策略和分析结果,建立了青霉素产物浓度、菌体浓度和底物浓度等重要过程变量的在线预报模型。仿真结果表明用LS-SVM建立的在线预报模型拟合误差小,推广性能好,可以作为发酵过程的进一步控制和优化的参考依据。

    • 尺寸均一的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其作为胰岛素控释载体的研究

      2006, 22(1).

      摘要 (1476) HTML (0) PDF 0.00 Byte (26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新型微孔膜乳化技术制备了载胰岛素的壳聚糖微球。研究表明,要制备粒径均一的壳聚糖微球,必须将亲水性膜修饰成疏水性;制得的微球粒径和所采用的膜孔径之间存在很好的线性关系,使得微球粒径可控;以胰岛素为模型药物,主要考察了交联剂用量和交联时间对微球表面形态、药物包埋率和微球体外释药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氨基与醛基的摩尔比为1∶0.7、交联时间为1h时,所得载药微球的包埋率最高,随着戊二醛用量的增加和交联时间的延长,药物体外释放速率减慢。

    • 渗透压对硝化作用的影响

      2006, 22(1).

      摘要 (1309) HTML (0) PDF 0.00 Byte (20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气升式内循环硝化反应器中研究了渗透压对硝化作用的影响。保持进水氨氮浓度420mg·L-1,将进水渗透压逐渐从4.3×105Pa提高到18.8×105Pa,硝化反应器的氨氮转化率稳定在93%~100%。将进水渗透压进一步提高到19.2×105Pa,氨氮转化率降至69.2%。渗透压对硝化作用的影响具有突发性,临界值在18.8×105~19.2×105Pa之间。受高渗透压胁迫时,活性污泥中硝化细菌的形态趋向单一,个体变小,内膜数量减少,并产生许多不明成分的颗粒状内含物。解除渗透压胁迫后,细胞结构恢复。添加钾离子能够缓解高渗压对硝化作用的影响。高渗透压胁迫以及解除渗透压胁迫可增强污泥硝化活性,比污泥氨氮转化率(污泥以SS计)分别从0.083kg·kg-1·d-1升至0.509kg·kg-1·d-1和2.569kg·kg-1·d-1,同比提高5.1倍和30.0倍。

    • 谷氨酰胺对微囊化重组CHO细胞生长代谢及内皮抑素表达的影响

      2006, 22(1).

      摘要 (1542) HTML (0) PDF 0.00 Byte (23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微囊化技术是一种有发展潜力的生物技术,在细胞移植和药物控释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目前微囊化细胞规模化培养技术还不成熟,阻碍了其在临床治疗中的推广与应用。为了了解微囊化重组CHO细胞的生长代谢特性为今后规模化培养优化提供技术参考,考察了主要氮源物质谷氨酰胺对微囊化重组CHO细胞生长代谢及内皮抑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当谷氨酰胺起始浓度从2.69mmol/L增加到9.05mmol/L时最大活细胞密度并没有增高,细胞增殖没有显著差异。当谷氨酰胺起始浓度较低(2.69mmol/L)时,葡萄糖的比消耗速率较大;当谷氨酰胺起始浓度增高时(7.91mmol/L~9.05mmol/L)葡萄糖和谷氨酰胺的比消耗速率增大,但细胞对葡萄糖和谷氨酰胺的利用率降低。谷氨酰胺对产物表达有显著影响,起始浓度为4.97mmol/L时的内皮抑素累积浓度最高,达546.36ng/Ml,过低和过高谷氨酰胺起始浓度下内皮抑素的累积浓度均较低。

    • 微流控分析芯片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2006, 22(1).

      摘要 (2069) HTML (0) PDF 0.00 Byte (24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微全分析系统(μ-TAS)又称为芯片实验室, 自从Manz等于20世纪90年代首次提出这一概念以来,经过十余年的发展μ-TAS已成为生物分析的一个独立领域并被学术界所认可。微流控分析芯片作为μ-TAS发展的主要方向以其快速、高效分析,低消耗和微型化等特点发展非常迅速。在此结合微流控分析芯片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状况,着重从基因检测、蛋白质分析和细胞分析等方面,对该技术在医学领域里的应用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作一综述。

当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生物工程学报 ® 2024 版权所有

通信地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07509   E-mail:cjb@im.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