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23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基因工程
    • PRRSV NJ-a株ORF5基因A表位的修饰与糖基化位点的突变对其DNA疫苗免疫效力的影响

      2007, 23(1).

      摘要 (1258) HTML (0) PDF 0.00 Byte (20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提高PRRSV ORF5基因的免疫效力,对ORF5基因进行了改造,将CpG序列和通用型辅助性T淋巴细胞表位插入A表位与B表位之间,并对N33与N51位糖基化位点进行了点突变,获得改造的ORF5基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由两个CMV启动子调控的共表达改造的ORF5(MORF5)与ORF6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M5A-6A。经Western-blot与IFA验证真核质粒的体外表达后,免疫6周龄Balb/c小鼠,利用微量中和试验检测免疫后的中和抗体,利用MTT法检测免疫后淋巴细胞的增生情况,并与未改造ORF5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cDNA-5A-6A、弱毒疫苗以及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pcDNA-M5A-6A不但能够刺激免疫小鼠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更高水平的中和抗体,而且可以诱导产生更强烈的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所构建的共表达PRRSV改造的ORF5基因与ORF6基因的DNA疫苗pcDNA-M5A-6A,能够较好的诱发小鼠产生较高的特异性针对PRRSV的中和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为研究能够更好地防制PRRSV的新型疫苗提供了新的思路。

    • 牛IFN-γ原核表达、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2007, 23(1).

      摘要 (1851) HTML (0) PDF 0.00 Byte (25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验旨在建立牛重组IFN-γ(BovIFN-γ)的ELISA检测技术,为牛传染病的免疫学诊断提供新方法。PHA刺激体外培养的奶牛外周血白细胞,从培养细胞中提取总RNA, 经过RT-PCR扩增出BovIFN-γ基因cDNA,进一步克隆至pET28a,转化大肠杆菌,经IPTG诱导,表达出预期大小(18kD左右)组氨酸标记蛋白,经鉴定为BovIFN-γ;以纯化的重组BovIFN-γ为免疫原,应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获得4株能稳定分泌抗BovIFN-γ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分别命名为A7、 A10、G6与G10。免疫球蛋白亚类鉴定证明杂交瘤细胞所分泌的抗体均为IgG1,腹水效价在1∶210×100~1∶211×100之间。Western-blot分析显示,4株单抗均能特异性结合重组BovIFN-γ。ELISA试验表明,4株单抗只与融合蛋白BovIFN-γ反应,而不与非相关性蛋白Ag85B、ESAT-6-CFP-10、GM-CSF等发生反应。选取A10细胞株分泌的单克隆抗体、纯化的多克隆抗体及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羊抗兔IgG,建立了检测BovIFN-γ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检测敏感性达到2ng/mL,特异性良好,为进一步建立灵敏、特异的病原感染诊断方法奠定了基础。

    • 新疆艾比湖嗜盐菌的细菌视紫红质和16S rRNA基因序列的研究

      2007, 23(1).

      摘要 (1159) HTML (0) PDF 0.00 Byte (23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分析嗜盐古生菌物种与细菌视紫红质(BR)蛋白基因资源,从40份土壤、湖水及淤泥样品中分离出148株嗜盐菌,对其中6株菌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其编码螺旋C至螺旋G的蛋白基因片段和16S rRNA基因进行了扩增,并测定了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已报道的相应片段进行对比,ABDH10,ABDH1I和ABDH40中的螺旋C至螺旋G的蛋白与其他菌株差异显著。基于16S rRNA序列的同源性比较以及系统发育学研究表明,ABDH10和ABDH40是Natronorubrum属下的新成员和Natrinema属下的新成员,ABDH40的16S rRNA序列已登录到GenBank,其序列号为AY989910。ABDH11中的螺旋C至螺旋G的蛋白与其他菌株差异显著。

    • AtNHX1基因对荞麦的遗传转化及抗盐再生植株的获得

      2007, 23(1).

      摘要 (1764) HTML (0) PDF 0.00 Byte (29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拟南芥液泡膜Na+/H+反向转运蛋白基因AtNHX1转入荞麦中,在2.0mg/L 6-BA、0.1mg/L IAA、1mg/L KT、50mg/L卡那霉素和500mg/L头孢霉素的MS培养基上进行选择培养,从来源于864块外植体的36块抗性愈伤组织中共获得426棵再生植株(转化频率为4.17%)。经PCR、Southern印迹分析、RT-PCR和Northern检测,初步证实AtNHX1基因已整合至荞麦基因组中。用200mmol/L的盐水对转基因植株和对照植株进行胁迫处理6周,转基因植株能够生存,而对照植株死亡。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处理转基因植株和对照植株,发现Na+及脯氨酸含量在转基因植株中的积累水平显著高于对照植株,而K+的含量在转基因植株中的积累水平低于对照植株。次生代谢产物黄酮类化合物芦丁在转基因植株根、茎和叶片中的含量也比对照植株明显要高。这些结果表明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提高作物的耐盐性是可行的。

    • 鼠羧肽酶原B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纯化与鉴定

      2007, 23(1).

      摘要 (1288) HTML (0) PDF 0.00 Byte (31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在毕赤酵母中表达鼠羧肽酶原B(procarboxypeptidase B, proCPB)蛋白,以RT-PCR法从SD鼠胰腺细胞中克隆了proCPB基因,将其插入pPIC9载体,PEG1000介导转入毕赤酵母GS115细胞,在甲醇的诱导下,实现了proCPB在毕赤酵母中的成功表达。通过发酵条件的优化,使用BMGY(pH6.0)培养基,添加0.5%的酪蛋白水解物,于28℃,在起始OD600达10.0时,每隔12h补加0.5%的甲醇,重组酵母GS115-proCPB表达的产物量可达到最高(500mg/L),表达时间可达120h,表达的目的蛋白占总蛋白的94%以上。通过纯化条件的优化,采用两步疏水层析,可使目的蛋白的纯度达96%以上,蛋白得率达38%,重组proCPB活化后所得CPB的比活力可达110u/mg(CPB标准品为180u/mg)。相对分子量测定表明重组蛋白的分子量与理论值极相近,N-端氨基酸测序进一步表明proCPB基因在毕赤酵母中得到了正确的表达和翻译后加工修饰。

    • 腐败梭菌α毒素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类毒素的免疫原性研究

      2007, 23(1).

      摘要 (1143) HTML (0) PDF 0.00 Byte (31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GenBank公布的腐败梭菌α毒素基因序列,设计了一对引物,并以腐败梭菌基因组为模板,经PCR特异性扩增出腐败梭菌菌株HeB01的α毒素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产物大小为1323bp,与GenBank报道的4个腐败梭菌参考菌株α毒素基因序列同源性高于99.5%。将扩增的α毒素基因定向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QE30中,得到重组质粒pQE30-α,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M15中,得到重组菌株M15(pQE30-α),经IPTG诱导后,SDS-PAGE分析可见表达的48 kD特异条带;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实验表明:表达的α毒素与抗天然α毒素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说明α毒素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将表达的α毒素蛋白制成类毒素疫苗,免疫小鼠后,具有一定的保护能力,表明该重组菌株有望作为腐败梭菌基因工程类毒素疫苗的候选生产菌株。

    • 戊型肝炎病毒Ⅳ型ORF2蛋白在汉逊酵母中的表达

      2007, 23(1).

      摘要 (1690) HTML (0) PDF 0.00 Byte (25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寻求新型表达系统来研制戊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利用甲基营养型汉逊酵母(Hansenula polymorpha)系统表达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Ⅳ型结构区ORF2编码蛋白第112-607氨基酸片段。为实现目的基因在汉逊酵母中的高效表达,根据汉逊酵母偏爱密码子优化设计目的基因,用搭桥PCR法合成优化后的基因序列,并克隆到多拷贝表达载体上,转化汉逊酵母营养缺陷宿主菌ATCC26012(Ura3-),在选择培养基上培养,运用PCR法筛选得到携带外源基因的重组菌株,然后用含甲醇的培养基诱导表达,对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和鉴定。SDS-PAGE实验结果表明目的蛋白分子量约为56kD,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12%;ELISA检测结果表明表达产物为具有免疫反应性的HEV ORF2蛋白,ELISA效价最高可达1∶2048,目的蛋白表达量随着基因拷贝数的增加呈升高的趋势;Western blot鉴别实验结果证实表达产物与HEV 多抗有特异性抗原抗体结合反应。HEV结构区ORF2蛋白在汉逊酵母中的成功表达,为研制基因工程戊型肝炎疫苗奠定了基础。

    • >细胞工程
    • 霍山石斛类原球茎二步法培养细胞生长和多糖合成的动力学研究

      2007, 23(1).

      摘要 (1258) HTML (0) PDF 0.00 Byte (17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磷是调控类原球茎细胞生长和多糖积累的有效因素。为了获得较高的多糖产量,根据霍山石斛类原球茎生长和多糖积累的动力学特性,提出了二步培养方式,采用了补料策略,研究了其培养过程的动力学特性,并建立了相关模型。结果表明,采用二步法培养,生物量从28.7g DW/L提高到44.2g DW/L, 多糖产量从1.86g/L提高到5.22g/L,多糖含量从6.4%提高到11.9%。建立的模型基本反映了类原球茎生长和多糖积累的动力学机制。

    • 用于化学预防剂筛选的转基因细胞模型的建立

      2007, 23(1).

      摘要 (958) HTML (0) PDF 0.00 Byte (2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TK启动子以及抗氧化反应元件(ARE)增强子调控报告基因GFP在HepG2细胞中稳定表达的细胞模型。人工合成ARE增强子序列,经退火和磷酸化后插入pTK-GFP载体的TK启动子上游,构建pARE-TK-GFP重组质粒。PCR法扩增TK和ARE-TK目的片段克隆到pEGFP-N1上,构建TK启动子启动以及上游由ARE增强子调控的报告基因表达载体pTK-GFP/Neo和pARE-TK-GFP/Neo。脂质体转染法转染人HepG2肝癌细胞后加G418筛选出阳性克隆。经扩大培养的克隆细胞中加入化学预防剂PDTC和香菇多糖作用48h后检测细胞中GFP荧光强度,结果显示pARE-TK-GFP/Neo表达载体中的GFP基因受ARE增强子的调控,其表达水平高于对照载体且在一定范围内与化学预防剂的浓度呈剂量效应关系,从而表明所构建的细胞模型可用于各种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化学预防剂的初步筛选

    • 用于化学预防剂筛选的转基因细胞模型的建立

      2007, 23(1).

      摘要 (1092) HTML (0) PDF 0.00 Byte (3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TK启动子以及抗氧化反应元件(ARE)增强子调控报告基因GFP在HepG2细胞中稳定表达的细胞模型。人工合成ARE增强子序列,经退火和磷酸化后插入pTK-GFP载体的TK启动子上游,构建pARE-TK-GFP重组质粒。PCR法扩增TK和ARE-TK目的片段克隆到pEGFP-N1上,构建TK启动子启动以及上游由ARE增强子调控的报告基因表达载体pTK-GFP/Neo和pARE-TK-GFP/Neo。脂质体转染法转染人HepG2肝癌细胞后加G418筛选出阳性克隆。经扩大培养的克隆细胞中加入化学预防剂PDTC和香菇多糖作用48h后检测细胞中GFP荧光强度,结果显示pARE-TK-GFP/Neo表达载体中的GFP基因受ARE增强子的调控,其表达水平高于对照载体且在一定范围内与化学预防剂的浓度呈剂量效应关系,从而表明所构建的细胞模型可用于各种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化学预防剂的初步筛选

    • 锰过氧化物酶的耦合固定化及其性质研究

      2007, 23(1).

      摘要 (1215) HTML (0) PDF 0.00 Byte (18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别采用海藻酸钠、明胶和壳聚糖为载体,并以戊二醛为交联剂,通过包埋-交联和吸附-交联两种耦合固定化方法制备固定化锰过氧化物酶。探讨了酶的不同固定化条件和固定化酶的部分性能。与游离酶相比,制备的3种固定化酶最适反应pH分别由7.0降低到5.0、5.0和3.0,最适反应温度分别由35℃升高到75℃、55℃和75℃。3种固定化酶的耐热性都显著提高,其中用壳聚糖制成的固定化酶在pH 2.2~11的宽范围内表现出很好的酸碱耐受性。30℃连续测定6~9次酶活力,重复使用的3种固定化酶显示出良好的稳定性。将固定化酶应用在偶氮染料的脱色中,用明胶制成的固定化酶在静置和摇床条件下,以及用海藻酸钠制成的固定化酶在摇床条件下,均表现出与游离酶相近的脱色能力,并且在重复进行的摇床实验中,脱色能力未降低,反应前后的酶活力均没有损失。

    • >酶工程
    • 黑曲霉F044脂肪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2007, 23(1).

      摘要 (1674) HTML (0) PDF 0.00 Byte (37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黑曲霉F044脂肪酶发酵上清液经硫酸铵沉淀、透析、DEAE 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dex G-75凝胶过滤层析得到电泳纯的脂肪酶,纯化倍数为73.71倍,活性回收率为34%。对纯化脂肪酶性质研究表明:该脂肪酶分子量约为35~40kD,水解橄榄油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分别为45℃和7.0,在60℃以下和pH 2.0~9.0之间有很好的稳定性。该脂肪酶的水解活性对Ca2+表现明显的依赖性,而Mn2+、Fe2+和Zn2+对脂肪酶则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最适条件下水解pNPP的Km和Vmax分别为7.37mmol/L和25.91μmol/(min·mg)。其N-端的15个氨基酸序列为Ser(Glu/His)-Val-Ser-Thr-Ser-Thr-Leu-Asp-Glu-Leu-Gln-Leu-Phe-Ala-Gln。

    • 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果胶酸内切水解酶(PGA)在原核系统中重组表达

      2007, 23(1).

      摘要 (1681) HTML (0) PDF 0.00 Byte (24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果胶酶具有广阔的商业用途,在食品工业上主要用于果汁和酒类的澄清、提高植物油的提取率、提高水果的硬度和植物纤维脱胶。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一直用于传统发酵食品的生产,自然条件下其果胶酶的产量较低。文献报道的果胶酶的重组表达成功的例子较少,且活性较低。通过RT-PCR 的方法,获得不含信号肽的果胶酸内切水解酶A(polygalacturonase A, PGA) 的cDNA,PGA cDNA 连入pET-28a (+)载体, 构建 pET-28a (+)-pga 质粒。pET-28a (+)-pga 转化Turner (DE3) placⅠ细胞,得到转化子pET-28a (+)-pga-Turner (DE3) placⅠ,首次实现了米曲霉PGA在大肠杆菌系统中过表达,进一步对PGA在大肠杆菌系统中表达的条件进行了研究。在37℃、220 r/min条件培养pET-28a (+)-pga-Turner (DE3) placⅠ细胞,OD600至 0.8左右时,用500μmol/L isopropyl β-D-thiogalactogalactopyranoside (IPTG)进行诱导表达,在15℃和170r/min条件下继续培养24 h,表达效果最好,相对于每毫升培养基而言,产酶可达到70u/mL,是米曲霉自然条件产酶量的87.5倍,远优于文献报道的重组表达的PGA酶活

    • >蛋白质工程
    • 可溶性人sPD-L1及其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2007, 23(1).

      摘要 (1369) HTML (0) PDF 0.00 Byte (27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固定化金属离子亲和层析进行柱上复性与纯化,获得高纯度的可溶性PD-L1胞外域(sPD-L1),其纯度达95%,纯化的sPD-L1经免疫印迹分析得到验证,并具有与其受体PD-1的特异性结合活性;以该抗原免疫小鼠获得高滴度的抗血清,并以制备的sPD-L1-HiTrap亲和层析柱纯化获得高纯度特异性抗体;将该抗体与另一商业化抗体结合建立了一种灵敏的双夹心ELISA法,检测范围为1ng/mL~100ng/mL,可用于分析可溶性PD-L1的含量。可溶性sPD-L1及其抗体的制备不仅可用于人体内特异性抗体和可溶性PD-L1的检测,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其体内外活性及其受体的性质提供了条件。

    • 家蚕丝腺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的建立

      2007, 23(1).

      摘要 (1264) HTML (0) PDF 0.00 Byte (22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高精度的双向电泳技术对家蚕中部丝腺组织的蛋白质进行分离,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MS)对其中一些表达量较高的蛋白点进行鉴定,并利用GPMAW(General Protein/Mass Analysis for Windows)软件结合家蚕基因组预测的蛋白质数据库构建本地的肽质量指纹图谱数据库,对所得到的肽质量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经过双向凝胶电泳及其图象分析技术,硝酸银染色和考马斯亮蓝染色分别能分离出500个以上和100个以上的蛋白点。这些蛋白质点主要集中在分子量15~90kD区域,等电点pH 3.5~7之间。MALDI-TOF-MS鉴定的25个考染蛋白点中有60%以上的PMF(Peptide Mass Fingerprint)的信号峰较强。在数据库检索过程中,利用家蚕肽质量指纹数据库所得检索结果与在Mascot的检索结果相比,前者不仅能够准确鉴定出一些已有研究报道的蛋白,从而验证检索方法的可行性,而且还能够对一些已经被家蚕基因组数据库所预测但未曾报道的新蛋白质进行鉴定,从而建立了一整套适合于家蚕蛋白质组研究的方法,并为其它绢丝昆虫蛋白质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 >生物制药
    • 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重组溶葡萄球菌酶研究

      2007, 23(1).

      摘要 (1538) HTML (0) PDF 0.00 Byte (27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重组溶葡萄球菌酶免疫家兔获得抗血清,经亲和层析纯化后用HRP标记,以双向免疫扩散法确定抗血清效价,以Western blot鉴定抗体的特异性,建立双抗夹心法标准曲线,鉴定其最小检出限、精确度、回收率。实验显示多克隆抗体能与溶葡萄球菌酶特异性结合,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抗原的最小检出限为0.98ng/mL,标准曲线在0.98~500ng/mL范围内线性良好。3份同批样本分别重复6次测定,平均批内变异系数为6.4%;3份不同批样本分别重复6次测定,平均批间变异系数为6.5%。血清中加入已知量的标准抗原,测得平均回收率为98.6%。此法检测重组溶葡萄球菌酶的可测范围广,灵敏度和精密度高,变异系数较小。结果证实建立的检测血清中重组溶葡萄球菌酶含量的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灵敏、准确、可靠。

    • >生物反应器
    • 三相逆流湍动床气液传质性能的研究

      2007, 23(1).

      摘要 (1019) HTML (0) PDF 0.00 Byte (21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空气-水(清水/废水)-中空玻璃珠构成三相体系,在表观气速0.53~10mm·s-1、固含率为0~0.3、表观液速0~0.2mm·s-1的条件下,采用溶氧仪研究了三相逆流湍动床的气液传质性能,考察了操作参数和液体性质对液相容积传质系数kLa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试条件下,kLa为0.0456~1.414min-1。kLa随着表观气速和表观液速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固含率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0.05~0.08为反应器传质的最优固含率条件。液体性质对kLa有重大影响,高浓度模拟废水和工业废水中的kLa比清水中的kLa分别减小39.0%和50.9%。研究结果可为后续逆流湍动床废水生物处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提供传质基础数据。

    • >生物信息学
    • 苏云金杆菌杀虫晶体蛋白活性预测的支持向量机模型

      2007, 23(1).

      摘要 (1183) HTML (0) PDF 0.00 Byte (25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藉均匀设计(UD)方法,构建了苏云金杆菌(Bt)杀虫晶体蛋白氨基酸组成特征与其杀虫活性之间关系的支持向量机(SVM)模型。当惩罚系数为0.01、epsilon值为0.2、gamma值为0.05、域值为0.5时,该模型对Bt杀虫晶体蛋白杀虫活性的预测平均准确率达73%。

    • >研究简报
    • 克氏肺炎杆菌NiFe-氢酶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2007, 23(1).

      摘要 (1046) HTML (0) PDF 0.00 Byte (23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CLUSTAL-W软件对Swiss-Prot蛋白数据库中已报道的NiFe-氢酶大亚基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找到保守区并根据此设计兼并引物。利用其中一对引物进行PCR得到一条大小约为1000bp的DNA序列,并根据此序列设计引物进行反向PCR得到整个NiFe-氢酶的序列。再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此氢酶的序列进行二、三级结构预测及大小亚基的对接(docking)。结果表明克氏肺炎杆菌的NiFe-氢酶属于一类膜结合放氢酶(Ech 氢酶)。

    • 通过构建三段T-DNA载体高频率获得无标记转基因大豆植株的研究

      2007, 23(1).

      摘要 (1113) HTML (0) PDF 0.00 Byte (17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频率获得无选择标记转基因植株有利于转基因植物的环境释放和安全性生产,农杆菌介导的共转化法是获得无标记转基因植株的方法之一。含二段T-DNA载体的共转化法已被人们成功应用,而二段以上T-DNA载体的共转化法还未见报道。基于这一目的,通过几个中间质粒构建了含有三段T-DNA的双元表达载体pNB35SVIP1,其中包含1个拷贝bar基因选择标记基因表达盒和2个拷贝VIP1目的基因表达盒。利用EHA101农杆菌菌系介导法转化大豆子叶节,经过在含3~5mg/L glufosinate培养基上多次筛选,获得了一定数量抗性再生植株,然后对抗性再生植株进行叶片涂抹除草剂、Southern blot和Northern blot检测,共鉴定出51棵T0代转基因植株,转化频率0.83%~3.16%,二个基因的共转化频率为86.4%。在对T1代群体进行叶片涂抹除草剂检测的基础上,不抗除草剂植株进行PCR、Southern blot和Northern blot检测,共鉴定出41棵无选择标记转基因植株,无标记植株获得率为7.6%。检测结果还表明,T1代群体中22.7%的株系发生了基因丢失现象,27.3%的株系发生了bar基因沉默现象,目的基因在37.1%的无标记植株中发生了沉默现象。三段T-DNA的双元表达载体是获得无标记转基因植株的理想途径

    • 家蚕浓核病毒 (中国镇江株)在不同感受性宿主体内的复制

      2007, 23(1).

      摘要 (1166) HTML (0) PDF 0.00 Byte (19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家蚕浓核病毒中国镇江株是一株双生浓核病毒(bidensovirus)。其宿主感染后的病症与典型的家蚕浓核病毒(BmDNV-1 伊那株)表现相似,病蚕软化,中肠的圆筒型细胞呈浓核症。该病毒的最大特点是基因组中含有二套DNA分子( VD1, VD2),这两种核酸分子以单链(+VD1, -VD1,+ VD2, -VD2)线型方式被分开包装在各自的衣壳蛋白中,成为四种病毒体,而且它自身编码DNA聚合酶。有部分蚕品种对该病毒表现完全抗性,即不发病。分别对敏感性家蚕品种(华八35)和抗性家蚕品种(秋丰d)的幼虫进行经口接种病毒。在接种后,从2h到96h分9个时间点,对中肠组织进行取样。以家蚕细胞质肌动蛋白A3(actin A3)基因作为参比基因,用来标定取样组织细胞数。针对VD1和VD2分别设计特异引物,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分别检测各个时间点的样品中的病毒基因组VD1和VD2拷贝数。结果表明:无论是在感性还是在抗性宿主体内,家蚕浓核病毒中国株的基因组 VD1和 VD2在各时间点拷贝数相近,表现出VD1和 VD2是同步复制的;病毒侵入两种宿主中肠的初始量(接种后2h)基本相等,每个细胞约为6~10拷贝数。在敏感性宿主体内病毒感染过程表现为潜伏期,指数增长期,平台期。从接种后2h到12h为病毒潜伏期;12h到36h为指数增长期,倍增时间为1.71h,大约扩增15次;36h到96h为平台期,进入平台期病毒的拷贝数达到20万个。在抗性宿主体内病毒处于一种极低水平的增殖,从添毒后2h的6~10拷贝数到96h的150~200拷贝数, 病毒复制倍增时间分别为3h和12h,大约扩增5次。推测家蚕对浓核病毒中国株的抗病性,只是一种慢性的带毒不发病的表现。

    • 产氢菌Enterobacter sp.和Clostridium sp.的分离鉴定及产氢特性

      2007, 23(1).

      摘要 (1112) HTML (0) PDF 0.00 Byte (24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高温水体中分离得到2株具有较高产氢活性的微生物菌株Z-16和C-32。根据两菌株的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菌株Z-16为Enterobacter sp.,菌株C-32为Clostridium sp.。研究了起始pH值、反应温度、碳源等对菌株放氢活性的影响。菌株Z-16的最适产氢条件为:反应系统起始pH7.0,反应温度35℃,以蔗糖为产氢底物。在最适条件下,菌株Z-16的氢转化率为2.68mol H2/mol蔗糖。菌株C-32的最适产氢条件为:反应系统起始pH 8.0,反应温度35℃,以麦芽糖为产氢底物。在最适条件下,菌株C-32的氢转化率为2.71mol H2/mol 麦芽糖。以葡萄糖为碳源时,菌株Z-16和菌株C-32的氢转化率分别为2.35和2.48mol H2/mol葡萄糖。

    • >技术与方法
    • 选择标记可去除的植物高效表达载体的构建

      2007, 23(1).

      摘要 (1234) HTML (0) PDF 0.00 Byte (26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常用的植物组成型表达载体pBI121的选择标记基因NPTII两侧插入同向的lox位点并用多克隆位点(MCS)取代了GUS基因序列,构建了NPTII基因可被去除的和可插入目的基因的通用植物表达载体pBI121-lox-MCS。替换pBI121-lox-MCS中驱动目的基因表达的35S启动子,可构建成一系列具有其他表达特性的植物表达载体,如本文描述的韧皮部特异表达载体pBdENP-lox-MCS。为方便地筛选去除选择标记基因的转基因植物,还构建了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框与NPTII表达框连锁的pBI121-gfp-lox-MCS载体。上述植物表达载体可广泛应用于培育选择标记可去除的转基因植物。

    • 用改进的细胞核移植方法构建重构胚

      2007, 23(1).

      摘要 (1267) HTML (0) PDF 0.00 Byte (25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能够找出一种既容易操作,又不需要特殊设备的核移植方法,对以前的操作进行了改进。首先以预先吸有细胞核或细胞的注射针在固定于持卵针上的卵母细胞透明带上穿刺两个孔,然后一边缓慢地将注射针回拔至卵周隙中,一边逐渐增加持卵针中的负压,直至极体与目标核质被完整吸入持卵针中而完成去核,最后在不拔出注射针的情况下直接注射细胞核或完整细胞进而完成重构胚的构建。用此方法对200个卵母细胞进行注核和注细胞操作,平均完成一个重构胚的构建各自耗时约40s和30s,成功率分别为62.6%和86.0%。用核染料Hoechst 33342 对卵母细胞的去核效率进行验证,去核成功率达到73.3%。实验证明,用此方法可以在只有倒置显微镜和显微操作仪的条件下一次性快速完成去核和注核,大大提高了细胞核移植的效率和重构胚成活率;更重要的是该方法操作简单,新手可以很快掌握该技术,易于在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

    • PEI在动物皮肤组织基因转化中的应用研究

      2007, 23(1).

      摘要 (931) HTML (0) PDF 0.00 Byte (28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低分子量的聚乙亚胺(PEI)开发一种新的非病毒基因转染系统,为基因在皮肤组织中的有效转染提供一种可靠、廉价的方法。将带有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 (gfp) 的真核表达质粒与阳离子聚合物聚乙亚胺结合,用肝癌细胞株CM7721试验,研究其转染效率及可能引起的细胞毒性;进一步转染小鼠皮肤组织,研究转染基因的表达位置及持续表达时间。结果发现,低分子量PEI介导的细胞转染效率最高可达55%,转染效率与PEI结构无关(P>0.05),但是随着PEI分子量的增加,其转染活性略有下降。同时,随着分子量的增加,PEI对细胞的毒性也相应加大;小鼠皮肤转染实验显示,转染24h后,gfp即可在皮肤组织的毛囊、汗腺、皮脂腺等处高效表达,表达可持续7~9d;进一步对皮肤用氮酮、维甲酸处理后,gfp可在皮肤组织的颗粒层细胞中高效表达。PEI是一种高效、有用的非病毒基因转染载体,能够在体外培养的动物细胞及动物皮肤组织中进行基因转移,这对皮肤疾病的基因治疗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三维支架材料中软骨细胞生长过程的数值模拟

      2007, 23(1).

      摘要 (1154) HTML (0) PDF 0.00 Byte (20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组织工程是临床上用于修复以及重建受损软骨的一项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方法。但是在支架材料内部物质传递仅仅依赖于扩散,这是支架材料中细胞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利用氧扩散-反应基本原理建立了软骨细胞生长过程的数学模型,同时考虑了由于细胞生长引起的扩散系数下降以及空间抑制因素对细胞生长的影响。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表明该模型对材料内部的细胞生长的分析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用于组织工程生物反应器以及三维多孔支架材料的优化设计。

    • 一种快速提取质粒DNA用于鉴别重组克隆的方法

      2007, 23(1).

      摘要 (1153) HTML (0) PDF 0.00 Byte (34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绍了一种利用过夜培养的菌液瞬时提取质粒DNA,并用于电泳鉴别含有插入子克隆的方法。事先无需准备许多繁琐的相关试剂,提取质粒的全过程只需3 ~ 5min就可完成,非常适合于做重组克隆的快速鉴别。

    • >综述
    • 耐非生物胁迫转基因水稻的培育——现在和未来

      2007, 23(1):1-6.

      摘要 (1795) HTML (0) PDF 0.00 Byte (30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环境胁迫严重降低了作物产量,日益减少的耕地和膨胀的人口对世界粮食安全造成了威胁。长期以来,改善作物的抗逆性一直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培育具有抗逆性的水稻品种对全球的粮食生产将产生重要影响。在改善水稻的抗逆性方面,转基因比传统方法更有发展潜力。近年来,已有许多抗逆相关基因转入水稻并获得了一些提高抗逆性的转基因植株,文章重点讨论了耐非生物胁迫转基因水稻的研究进展。

    • 大肠杆菌二硫键形成蛋白A(DsbA)研究进展

      2007, 23(1):7-15.

      摘要 (1318) HTML (0) PDF 0.00 Byte (28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二硫键形成蛋白A(Disulfide bond formation protein A,DsbA)是存在于大肠杆菌周质胞腔内的一种参与新生蛋白质折叠过程中催化二硫键形成的折叠酶。综述了DsbA三维结构、进化过程、协助蛋白质体内外复性方面的研究进展。DsbA比硫氧还原蛋白具有更强的氧化性,其强氧化性来自于Cys30残基异常低的pKa值和不稳定的氧化型结构,通过定点突变的研究表明了Cys30残基是DsbA活性中心最关键的氨基酸残基之一。DsbA不论在体内与目标蛋白融合表达还是在体外以折叠酶形式添加,都能有效地催化蛋白质的折叠复性,同时DsbA还具有部分分子伴侣的活性。

    • 利用重组大肠杆菌进行寡糖合成的研究进展

      2007, 23(1):16-20.

      摘要 (1385) HTML (0) PDF 0.00 Byte (3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更多寡糖生物学活性的阐明,寡糖合成研究已成为糖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以重组大肠杆菌作为酶盒或生物反应器,利用Leloir途径合成寡糖的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类重要的寡糖生物合成技术,并取得了较多的进展。将从细菌糖基转移酶的表达和鉴定、糖核苷酸的供给和寡糖的合成途径等几个方面,关注利用细菌功能尤其是利用重组大肠杆菌合成寡糖的研究进展,并分析各技术手段的优缺点及其应用前景。

    • >基因工程
    • 人工转录因子促进外源基因在CHO细胞中的高效表达

      2007, 23(1):21-26.

      摘要 (1188) HTML (0) PDF 0.00 Byte (25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酵母转录因子GAL4中1-147位氨基酸序列为构建人工转录因子的DNA结合结构域,单纯疱疹病毒转录激活子VP16中12肽(DALDDFDLDMLG)的4个串联重复作为人工转录因子的功能结构域,用SV40的核定位序列(NLS)将两部分连接起来,构建了人工转录因子GVP4并将其克隆进入表达载体pcDNA3.1/Hygro(+) 中。将不同长度的人工转录因子结合序列构建在外源基因表达载体pcDNA3.1(+) 启动子CMV的上游,分别连接外源基因EGFP和tPA。用表达人工转录因子和外源基因的载体共转染CHO细胞,EGFP和tPA在含不同数量人工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表达载体pcDNA3.1(+)转染的CHO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呈现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以引入10个人工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表达载体的效果最明显,EGFP和t-PA的表达效率均提高2~3倍。结果表明,人工转录因子能有效地促进外源基因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

    • Microdystrophin基因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转染mdx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表达

      2007, 23(1):27-32.

      摘要 (1066) HTML (0) PDF 0.00 Byte (24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构建含有人microdystrophin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来感染dystrophin基因敲除小鼠mdx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进行基因修饰,为同种异体基因修饰的干细胞移植治疗DMD疾病奠定基础。用NotⅠ酶切含microdystrophin基因的pBSK-MICRO质粒,获得microdystrophin基因。片段回收后定向插入腺病毒穿梭质粒pShuttle-CMV,获得重组质粒pShuttle-CMV-MICRO。PmeⅠ线性化重组质粒pShuttle-CMV-MICRO,去磷酸化后回收后与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asy-1共电转化BJ5183感受态细胞。同源重组后用选择性培养基筛选阳性克隆,提取质粒,用脂质体介导转染293细胞,通过观察293细胞病变及PCR扩增目的基因等方法鉴定重组的腺病毒。然后将病毒上清转染DMD模型鼠mdx小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RT-PCR以及间接免疫荧光检测microdystrophin的转录及蛋白表达。成功构建了含有microdystrophin基因的重组腺病毒,病毒滴度为5.58×1012vp/mL。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可见microdystrophin蛋白在mdx小鼠MSCs中高效表达。该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成功转染到mdx MSCs内表达为下一步用microdystrophin基因修饰的mdx MSCs进行同种异体移植治疗DMD疾病奠定了基础。

当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生物工程学报 ® 2024 版权所有

通信地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07509   E-mail:cjb@im.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