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40卷第1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导读
    • 导读

      2024, 40(11):1-6. DOI: 10.13345/j.cjb.240875 CSTR: 32114.14.j.cjb.240875

      摘要 (92) HTML (57) PDF 459.15 K (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综述
    • 活细菌作为抗肿瘤药物递送载体的研究进展

      2024, 40(11):3861-3871. DOI: 10.13345/j.cjb.240241 CSTR: 32114.14.j.cjb.240241

      摘要 (377) HTML (255) PDF 547.01 K (2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细菌可以选择性地在肿瘤部位定殖并抑制肿瘤生长,是递送抗肿瘤药物的良好载体。以活细菌为载体递送抗肿瘤药物的系统具有生物相容性好、靶向性强等特点。然而,细菌自身的免疫原性限制了其作为药物递送载体的发展。本文从底盘细菌的选择、细菌负载药物策略、抗肿瘤药物递送应用及其局限性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活细菌作为抗肿瘤药物递送载体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 病原核酸CRISPR-Cas可视化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2024, 40(11):3872-3887. DOI: 10.13345/j.cjb.240111 CSTR: 32114.14.j.cjb.240111

      摘要 (160) HTML (220) PDF 1.01 M (2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可视化检测是通过肉眼判读检测结果,不依赖复杂的光学检测系统的一种检测方法,大多基于可见光、气压变化和迁移距离等肉眼可直接观察的信号快速获取结果,被广泛应用于体外诊断行业。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相关蛋白(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and CRISPR-associated protein, CRISPR-Cas)系统以其反应条件温和,无需热循环等控制,且具备较强的信号放大能力,在发展即时检测(point of care testing, POCT)技术中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可视化检测与CRISPR-Cas系统的联用,极大地降低了核酸检测对实验室基础设施、精密仪器及专业人员的依赖程度,推动了核酸POCT技术和方法的发展。本文综述了CRISPR-Cas系统核酸可视化检测技术的信号输出方式及特点,并对该可视化检测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对其未来的临床转化进行了展望,为研发CRISPR-Cas可视化检测方法提供了参考。

    • 免疫代谢物衣康酸对不同疾病调控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024, 40(11):3888-3901. DOI: 10.13345/j.cjb.240328 CSTR: 32114.14.j.cjb.240328

      摘要 (214) HTML (147) PDF 741.02 K (1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衣康酸(itaconate)是免疫细胞三羧酸(tricarboxylic acid,TCA)循环的一种重要中间代谢物,由免疫应答基因1 (immune response gene 1, IRG1)编码的乌头酸脱羧酶1 (aconitate decarboxylase1, ACOD1)催化顺乌头酸脱羧产生,其通过调控炎症、重塑细胞代谢和参与遗传调控等方式在不同疾病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本文综述了衣康酸的结构、对不同疾病调控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为衣康酸相关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 小G蛋白Rac1的研究进展

      2024, 40(11):3902-3911. DOI: 10.13345/j.cjb.240072 CSTR: 32114.14.j.cjb.240072

      摘要 (131) HTML (141) PDF 611.77 K (2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小G蛋白Rac1是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主要调节因子。Rac1在无活性的GDP结合形式和有活性的GTP结合形式之间循环。Rac1除了促进病毒粒子复制、感染细胞,它还能够通过调控肌动蛋白细胞骨架重排、细胞黏附和侵袭来调节胶质瘤细胞的运动和侵袭等。此外,Rac1与肿瘤、癫痫等疾病的发生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本文针对小G蛋白Rac1近几年在细胞、病毒以及疾病相关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发现Rac1的存在与病毒的复制和侵染密切相关,即抑制Rac1的存在可有效减少病毒的复制、运输,为研发针对Rac1靶点的各类治疗药物提供新思路。

    • 人工智能时代下的蛋白质从头设计

      2024, 40(11):3912-3929. DOI: 10.13345/j.cjb.240087 CSTR: 32114.14.j.cjb.240087

      摘要 (152) HTML (168) PDF 835.63 K (1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具有特定功能和特性的蛋白质在生物医药、纳米材料等领域至关重要。蛋白质从头设计能够定制序列以生成具有所需结构、自然界中未存在的蛋白质。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深度学习生成模型逐渐成为强大工具,许多功能性蛋白质的设计都达到了原子级别的精度。本文概述了蛋白质从头设计的演进,着重介绍了其最新算法模型,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如设计成功率低、精度不足以及对实验验证的依赖性,最后探讨了蛋白质设计的未来趋势,旨在为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有益参考。

    • mRNA疫苗翻译效率的研究进展

      2024, 40(11):3930-3950. DOI: 10.13345/j.cjb.240193 CSTR: 32114.14.j.cjb.240193

      摘要 (122) HTML (56) PDF 576.61 K (2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面向快速应对新发传染病的需求,与传统疫苗相比,mRNA疫苗技术在设计、生产和应用等方面具有优势,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率先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的紧急使用推荐。mRNA疫苗设计的关键之一是确保编码蛋白在受种者体内稳定、充分表达。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提高mRNA疫苗翻译效率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帮助。

    • 前列腺癌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2024, 40(11):3951-3973. DOI: 10.13345/j.cjb.240283 CSTR: 32114.14.j.cjb.240283

      摘要 (109) HTML (184) PDF 944.26 K (1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前列腺癌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男性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检测、前列腺活检、磁共振成像等检测方法被广泛用于前列腺癌筛查,但特异性低且成本和风险均较高。因此,亟须开发特异性高、成本低、易于获取且稳定可靠的生物标志物,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新型前列腺癌无创筛查和诊断方法。本文综述了前列腺癌生物标志物与联合检测方法用于前列腺癌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最新进展,并对不同的生物标志物和联合检测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比较,同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挑战。本文强调开发高效、低成本且易于实施的生物标志对提高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率、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医疗资源浪费的重要性,为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精准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对于促进前列腺癌的临床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双/多特异性抗体药物差异化研发策略

      2024, 40(11):3974-3984. DOI: 10.13345/j.cjb.240203 CSTR: 32114.14.j.cjb.240203

      摘要 (153) HTML (108) PDF 938.30 K (1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双特异性抗体药物相比于治疗性单克隆抗体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更强,逐渐成为新一代的治疗手段。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的成熟,双/多特异性抗体药物研究数量不断增加,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拓展,为满足临床需求和创造临床价值奠定了基础。本文综述了双/多特异性抗体药物的研发阶段和适应症、靶点组合、结构形式和作用机制,并探讨了双/多特异性抗体药物研发的关键点和差异化研发策略,有助于创新药物的快速发展,为推动这一类药物的临床转化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并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更精准和有效的治疗选择。

    • 抗体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2024, 40(11):3985-4005. DOI: 10.13345/j.cjb.240390 CSTR: 32114.14.j.cjb.240390

      摘要 (154) HTML (39) PDF 741.00 K (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食源性致病菌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国民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实现对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是目前防治食源性疾病的关键策略。抗体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度的优势,是食源性致病菌关键特异性识别元件的首选。本文介绍了不同种类的抗体及其特点,以及不同抗体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并提出抗体技术与其他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的联用可以有效提升检测效果;最后,对目前的研究现状与潜在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为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思路。

    • 重组蛋白产业化中内毒素的去除、检测及限值

      2024, 40(11):4006-4018. DOI: 10.13345/j.cjb.240051 CSTR: 32114.14.j.cjb.240051

      摘要 (145) HTML (122) PDF 502.15 K (1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合成生物技术的发展,重组蛋白将在医疗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重组蛋白规模化生产是其在各领域普及、发展的基础。规模化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内毒素进行去除与检测,将其在终产品中的含量降到安全水平。针对不同重组蛋白产品制定严格的内毒素限值要求是安全性评价的重要一环。本文综述了内毒素的致病性,讨论了重组蛋白生产过程中内毒素的去除及测定方法,介绍了生物制品、医疗器械、人用重组DNA制品等行业对内毒素检测限值的要求,重点介绍了重组蛋白注射产品的内毒素限值要求,明确无论重组蛋白表达宿主是否为细菌,均需对注射用重组蛋白的终产品进行内毒素检测,并需符合相关行业标准要求。本文将为重组蛋白规模化生产过程中内毒素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刺激响应型微针的研究进展

      2024, 40(11):4019-4041. DOI: 10.13345/j.cjb.240121 CSTR: 32114.14.j.cjb.240121

      摘要 (104) HTML (176) PDF 2.22 M (1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传统的给药方式存在生物利用度低、操作过程复杂、不适用于针头恐惧患者等问题。透皮给药可以避免这些问题,但是由于大多数药物难以直接穿透皮肤角质层使其应用受限。微针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局部给药方式,能够以微创方式穿透皮肤角质层并将药物直接递送到病变部位,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刺激响应型微针也因其具有时空可控性、药物递送效率高和潜在副作用小等优点而备受关注。本文重点介绍了刺激响应型微针的常用材料、各种刺激响应触发的微针类型及药物释放机制,阐述了其作为药物递送系统的生物医学应用,并探讨了刺激响应型微针面临的挑战和潜在解决方案。

    • >医药生物技术
    • H1N1、H3N2亚型流感病毒Mosaic-HA1的表达及对小鼠的免疫原性评价

      2024, 40(11):4042-4056. DOI: 10.13345/j.cjb.240112 CSTR: 32114.14.j.cjb.240112

      摘要 (161) HTML (120) PDF 1.50 M (1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流感病毒给全球公共卫生带来了严重威胁,疫苗接种是预防流感及严重并发症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分析了北半球2012–2022年间人类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 IAV)流行株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中HA1亚基的氨基酸突变趋势和抗原显性位点变化情况。基于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公布的2022年北半球流感疫苗推荐株A/Wisconsin/588/2019 (H1N1)和A/Darwin/6/2021 (H3N2)的HA1氨基酸序列,通过马赛克(mosaic)遗传算法设计了3种Mosaic-HA1抗原并将其在293F细胞中进行表达、纯化。将纯化后的Mosaic-HA1抗原与明矾佐剂以1:1的体积比混合制备亚单位疫苗并免疫BALB/c小鼠以评价免疫效果。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表明Mosaic-HA1抗原能产生同时结合两种亚型HA1的IgG,其中结合H3蛋白、H1蛋白的特异性效价IgG效价分别达到105、103以上,攻毒实验表明Mosaic-HA1能抵抗H3N2和H1N1流行毒株的攻击。本研究通过对不同亚型IAV毒株HA1中免疫显性位点进行重新组合,为多价亚单位流感疫苗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 核仁复合孔相关蛋白4在活化T细胞中的功能探索

      2024, 40(11):4057-4070. DOI: 10.13345/j.cjb.240325 CSTR: 32114.14.j.cjb.240325

      摘要 (80) HTML (40) PDF 1009.84 K (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核仁复合孔相关蛋白4 (nucleolar complex associated 4 homolog, NOC4L)是一种重要的核糖体生物发生因子。为从翻译调控方面初步探究其在活化后T细胞中的作用,本研究首先利用构建好的Noc4lmCherry转基因报告小鼠,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NOC4L在不同状态下的CD4+ T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之后进一步检测在Th1和Th17细胞极化条件下,NOC4L随细胞增殖的表达情况;最后通过一系列体外实验检测在Th1和Th17细胞活化过程中与NOC4L相互作用的蛋白质,探究NOC4L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结果显示,NOC4L在活化的CD4+ T细胞中表达水平增加,并且NOC4L的表达与活化后T细胞的增殖水平及分裂特性密切相关;体外实验发现,在T细胞活化过程中,NOC4L与核糖体组装及增殖代谢相关蛋白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辅助性T细胞的转录后调控奠定了基础,对深入理解T细胞的活化和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靶向识别新型冠状病毒上刺突蛋白S1亚基的嵌合型E3泛素连接酶的设计与功能验证

      2024, 40(11):4071-4083. DOI: 10.13345/j.cjb.240187 CSTR: 32114.14.j.cjb.240187

      摘要 (97) HTML (119) PDF 1.08 M (1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刺突(spike, S)蛋白在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侵染宿主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S1亚基的受体结合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 RBD)结构域与宿主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 ACE2)受体结合,介导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因此,降解S1是预防SARS-CoV-2侵染的可行策略之一。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针对S1的靶向降解工具。首先利用三质粒慢病毒系统构建了稳定表达S1的HEK 293细胞系,发现在该细胞系中过表达线粒体E3泛素连接酶1 (mitochondrial E3 ubiquitin protein ligase 1, MUL1)可以有效促进S1的泛素化修饰,并加速其通过蛋白酶体降解过程。进一步研究显示,MUL1催化的S1的多泛素修饰主要是以K48的侧链加成方式进行。此外,将特异性靶向识别S1的小肽LCB1与MUL1偶联,构建了嵌合型E3泛素连接酶LCB1-MUL1。研究发现,该嵌合酶活性依赖于MUL1,并且相比于MUL1,LCB1-MUL1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效率,将胞内S1的蛋白质半衰期从12 h缩短至9 h。本研究阐明了MUL1通过催化S1的泛素化修饰并促进其通过蛋白酶体降解的机制,初步验证了针对S1蛋白设计的靶向降解嵌合酶LCB1-MUL1的有效性。

    • 生殖支原体GroEL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表达纯化及致炎分析

      2024, 40(11):4084-4097. DOI: 10.13345/j.cjb.240110 CSTR: 32114.14.j.cjb.240110

      摘要 (95) HTML (109) PDF 1.24 M (1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生殖支原体(Mycoplasma genitalium, Mg) GroEL蛋白的致病机制,本研究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Mg GroEL蛋白结构和功能进行预测和分析,构建pET-28a-GroEL重组质粒,使用0.2 mmol/L IPTG诱导蛋白表达,通过Ni-亚氨基二乙酸(iminodicitic acid, IDA)柱亲和纯化获得Mg rGroEL蛋白。将浓度为2 μg/mL的Mg rGroEL蛋白作用于人单核细胞白血病THP-1细胞,通过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的含量,使用全自动化学发光仪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炎症因子IL-6的含量,通过细胞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ting观察NF-κB信号通路激活情况。结果表明,Mg GroEL蛋白是含有543个氨基酸的酸性带负电荷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58.44 kDa,等电点为5.68,分子式为C2568H4300N700O825S8,为稳定的亲水性蛋白;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Mg GroEL蛋白存在12个B细胞优势抗原表位和10个T细胞优势抗原表位。与肺炎支原体、无乳支原体、关节炎支原体、猪肺炎支原体和牛支原体的GroEL蛋白高度同源;Mg rGroEL蛋白能激活THP-1细胞NF-κB信号通路并促进IL-1β、IL-6和TNF-α的分泌。这些结果表明Mg GroEL具有较好的抗原性,能诱导宿主细胞发生炎症反应,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GroEL蛋白在Mg中的功能及其致病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 分枝菌酸小杆菌不同生长周期的磷酸化蛋白质定量表达比较

      2024, 40(11):4098-4110. DOI: 10.13345/j.cjb.240358 CSTR: 32114.14.j.cjb.240358

      摘要 (91) HTML (174) PDF 961.96 K (1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蛋白质磷酸化修饰在结核病致病菌—结核分枝杆菌中扮演重要角色,有望成为抗结核药的新靶点。本研究以结核分枝杆菌近源菌—分枝菌酸小杆菌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不同生长时期的磷酸化蛋白质。从分枝菌酸小杆菌对数期和平台期样品中共鉴定并定量了来自385个蛋白质的573个磷酸化肽段和816个磷酸化位点,构建了分枝菌酸小杆菌不同生长期的磷酸化蛋白质组数据集。之后定量比较了该菌在对数期和平台期显著差异表达的磷酸化蛋白质,经选择性离子检测(selected ion monitoring, SIM)验证了68个磷酸化水平上调的蛋白质,主要参与细胞增殖和蛋白质翻译等通路;69个磷酸化水平下调的蛋白质,主要参与三羧酸循环的通路。差异磷酸化蛋白质在细菌生长、增殖等重要生命活动过程显著富集,为分枝菌酸小杆菌和结核分枝杆菌蛋白质磷酸化功能的揭示提供了蛋白质组学数据支撑。

    • 口服表达尿酸氧化酶的乳酸乳球菌调控小鼠血尿酸水平

      2024, 40(11):4111-4119. DOI: 10.13345/j.cjb.240315 CSTR: 32114.14.j.cjb.240315

      摘要 (204) HTML (43) PDF 749.32 K (2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尿酸氧化酶(urate oxidase, Uox)是尿酸代谢的关键酶,已经用于人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 HUA)的治疗。然而,异源性尿酸氧化酶进入血液会引发免疫排斥反应产生抗体,影响疗效。本研究采用食品级益生菌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 NZ9000为底盘细胞,构建了表达黄曲霉源尿酸氧化酶的工程菌(NZ9000-aUox)和“恢复”活性的人源尿酸氧化酶的工程菌(NZ9000-hUox)。结果表明,表达外源尿酸氧化酶的工程菌可在体外降低尿酸,并具有时间依赖性。进一步利用酵母膏成功诱导小鼠血尿酸升高,在第7天和第14天灌胃给予酵母膏的小鼠血尿酸均值分别升高85.4%和106.2%;同时工程菌NZ9000-aUox给药组小鼠血尿酸仅分别升高39.5%和48.3%,NZ9000-hUox给药组小鼠血尿酸分别升高57.0%和82.9%,证明工程菌能明显抑制血尿酸的升高。将效果更加显著的工程菌NZ9000-aUox与高尿酸血症一线治疗药物别嘌醇进行安全性比较,结果显示工程菌的肝脏安全性与别嘌醇相当,肾脏安全性优于别嘌醇,不仅能够缓解血尿酸升高导致的肾损伤,还能够避免别嘌醇治疗过程中可能引发的肾损伤加重的风险。本研究为高尿酸血症的长期治疗和调控提供了一种有效并且更加安全的治疗方法。

    • 基于分子对接筛选并探究中药活性单体对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的作用

      2024, 40(11):4120-4137. DOI: 10.13345/j.cjb.240113 CSTR: 32114.14.j.cjb.240113

      摘要 (85) HTML (167) PDF 1.41 M (1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快速准确筛选出抗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的中药活性单体,本研究以大肠埃希菌关键成膜基因csgD为靶点,采用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方法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 TCMSP)中筛选抗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的中药活性单体,经体外试验验证抗生物被膜作用后,采用数据独立采集(data-independent acquisition, DIA)蛋白质组学分析筛选到的单体干预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的差异蛋白,并结合表型验证探究其作用机制。通过虚拟筛选获得单宁酸、芸香柚皮苷、丹参酚酸B、迷迭香素4种候选中药活性单体,经验证单宁酸具有明显的抑制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差异蛋白和相关表型验证结果表明,单宁酸主要通过干预大肠埃希菌的菌毛组装、琥珀酸代谢以及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 QS)系统等影响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形成。本研究为开发防治生物被膜相关感染的新型药物提供了一种候选先导化合物。

    • 基于PiggyBac转座系统构建稳定表达UL19基因的小鼠乳腺癌细胞系4T1

      2024, 40(11):4138-4148. DOI: 10.13345/j.cjb.240122 CSTR: 32114.14.j.cjb.240122

      摘要 (92) HTML (94) PDF 737.84 K (1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溶瘤Ⅱ型单纯疱疹病毒(oncolytic 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2, oHSV2)主要衣壳蛋白VP5蛋白(由UL19基因编码)调控免疫细胞抗肿瘤的机制,本研究通过PiggyBac转座系统构建了稳定表达VP5蛋白、近红外荧光蛋白(near-infrared fluorescent protein, iRFP)和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的小鼠乳腺癌细胞4T1-iRFP-VP5-GFP细胞系。通过流式细胞术及免疫印迹法筛选GFP及VP5高表达的单克隆细胞系,检测所构建细胞系中UL19基因表达稳定性。经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印迹法检测,连续传代至15代的4T1-iRFP-VP5-GFP细胞中的UL19基因拷贝数及VP5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瞬转UL19基因的4T1细胞,证明UL19基因稳定插入至4T1细胞基因组中。实时无标记动态细胞分析技术(real time cellanalysis, RTCA)监测4T1-iRFP-VP5-GFP细胞显示具有与其亲代细胞4T1相似的生长活性。进一步研究证实,NK92细胞对4T1-iRFP-VP5-GFP细胞的杀伤能力显著高于4T1细胞。本研究为阐述VP5蛋白在4T1细胞中通过HLA-E分子调控包括T细胞、NK细胞在内的免疫细胞发挥抗肿瘤功能奠定了基础。

    • 基于微流控芯片快速高分辨率检测亚群识别RAW 264.7免疫耐受细胞和筛选药物的新方法

      2024, 40(11):4149-4156. DOI: 10.13345/j.cjb.240200 CSTR: 32114.14.j.cjb.240200

      摘要 (130) HTML (98) PDF 724.48 K (1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脓毒症是重症医学中一种常见且致死率高的疾病,是早期过度炎症转变为长期免疫抑制的过程,在先天免疫细胞中表现为细胞应激性降低,即脂多糖耐受性。现有大多数检测细胞脂多糖耐受的方法,无法准确识别少量存在的亚群细胞,且面对复杂的细胞体系鉴定能力有限,亟待开发一种快速、无标记的检测免疫耐受细胞状态的方法。本研究应用微流控直流介电泳芯片通过生物物理性质对炎症细胞、免疫耐受细胞状态进行区分性的表征,并尝试通过改变细胞生物物理性质筛选逆转免疫耐受的药物。结果表明,三种细胞的生物物理特征值分别为4.28×108、3.13×108和4.25×108 V/m2,即所建立的方法可用于区分LPS耐受细胞。本芯片有望应用于医学诊断和药物筛查。

    • 基于多肽水凝胶材料的肿瘤类器官培养体系的建立

      2024, 40(11):4157-4170. DOI: 10.13345/j.cjb.240135 CSTR: 32114.14.j.cjb.240135

      摘要 (132) HTML (104) PDF 2.22 M (1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多肽水凝胶是一类具有特殊网络结构的高分子材料,因其性质稳定、生物相容性良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环境响应型自组装多肽水凝胶在环境改变时发生响应,多肽自组装形成纳米纤维网状结构,更好地模拟了细胞外基质和细胞生长微环境,可用于细胞的3D培养和类器官培养。为了建立CulX Ⅱ多肽水凝胶材料的肿瘤类器官培养体系,本研究选用了Panc-1、U87、H358细胞,采用半球体的培养方式,通过CulXⅡ多肽水凝胶材料包裹肿瘤细胞在24孔板中培养15 d。胰腺癌肿瘤类器官呈现出3D立体球体的形态,类器官大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最终直径大小为150−300 μm。肿瘤类器官数量较多、大小不一、细胞活力较好、边缘轮廓清晰、形态较好,培养比较成功。本研究在CulX Ⅱ多肽水凝胶材料基础上建立了肿瘤类器官模型,为研究肿瘤发病机制、新药研发、肿瘤抑制提供了研究模型。

    • >农业生物技术
    • 小麦NAC转录因子TaNAC14的原核表达和分离纯化

      2024, 40(11):4171-4182. DOI: 10.13345/j.cjb.240092 CSTR: 32114.14.j.cjb.240092

      摘要 (99) HTML (41) PDF 720.93 K (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物NAC转录因子参与调控多种生物学过程,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适应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前期研究发现小麦(Triticum aestivum) NAC家族成员TaNAC14正向调控幼苗根生长发育并增强其耐旱性。本研究对小麦TaNAC14蛋白的理化性质和结构进行了分析预测;对TaNAC14的亚细胞定位和转录激活活性进行了验证;构建了TaNAC14重组蛋白原核表达载体pET21a-HMT- TaNAC14,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表达菌株BL21 CodonPlus (DE3)-RIPL,对TaNAC14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条件进行了优化,对重组蛋白的可溶性进行了分析,并利用镍柱对重组蛋白进行了分离纯化。结果表明,TaNAC14具有NAM家族保守的结构域,定位于细胞核,具有转录激活活性。重组蛋白HMT-TaNAC14在大肠杆菌中的最佳诱导表达条件为0.2 mmol/L的IPTG诱导4 h;该重组蛋白主要以可溶性形式存在;利用镍柱对其进行了分离纯化,获得了较高纯度的目的蛋白。本研究为后续进行TaNAC14调控靶基因的鉴定奠定了基础。

    • 苹果脱水反应元件结合蛋白A4亚家族成员MdTINY的功能分析

      2024, 40(11):4183-4197. DOI: 10.13345/j.cjb.240120 CSTR: 32114.14.j.cjb.240120

      摘要 (84) HTML (96) PDF 1011.57 K (1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脱水反应元件结合蛋白(dehydration 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DREB)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广泛参与各种非生物胁迫响应。DREB共含有6个亚族,TINY属于DREB-A4亚家族,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AtTINY在植物生长与抵御逆境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为了探究苹果(Malus domestica) DREB-A4亚家族的进化特征及MdTINY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利用GDDH13、TAIR等数据库和Expasy、WoLF PSORT等在线软件,研究了苹果中DREB-A4亚族的生物学信息,并预测了蛋白质三级结构。苹果DREB-A4亚族含有22个基因,均含有1个保守的AP2结构域,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显示DREB-A4亚族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中。通过农杆菌转化法获得MdTINY的转基因愈伤组织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RT-PCR)与花青苷含量检测,探究了MdTINY的主要生物学功能。MdTINY与AtTINY的亲缘关系更近,蛋白相似度最高,MdTINY的编码区全长为759 bp,编码252个氨基酸,启动子元件和表达模式分析表明,MdTINY基因能够响应光照和多种胁迫处理。亚细胞定位检测结果显示,MdTINY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转录自主激活活性验证实验显示,MdTINY具有自主激活活性。过表达MdTINY抑制了愈伤组织的正常生长,促进了愈伤组织的花青苷积累。以上结果表明,MdTINY负调控苹果植株生长,能够促进果实着色。本研究为苹果优质色泽品种培育提供了候选基因。

    • 钩吻GeERF4B-1转录因子的鉴定与功能分析

      2024, 40(11):4198-4210. DOI: 10.13345/j.cjb.240596 CSTR: 32114.14.j.cjb.240596

      摘要 (130) HTML (101) PDF 1.24 M (1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钩吻(Gelsemium elegans)为马钱科钩吻属藤本植物,具有药用和禽畜饲用功效,但其在生长过程中易受低温危害的影响,因此挖掘低温响应基因对钩吻抗寒育种具有重要意义。乙烯响应因子(ethylene responsive factor, ERF)属于AP2/ERF转录因子超家族成员,在植物逆境胁迫应答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基于钩吻转录组数据库挖掘到的响应低温胁迫的GeERF的unigene序列,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技术从钩吻叶片克隆获得GeERF4B-1转录因子的cDNA全长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GeERF4B-1基因开放阅读框长度为759 bp,编码252个氨基酸,蛋白相对分子量为27 kDa,预测为不稳定的碱性亲水性蛋白。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GeERF4B-1属于ERF家族的B-4亚族成员。亚细胞定位实验结果表明,GeERF4B-1定位在细胞核。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 RT-qPCR)分析表明,GeERF4B-1基因在钩吻根、茎、叶中均有表达,在根中的表达量最高。经4 ℃低温、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 MeJA)和脱落酸(abscisic acid, ABA)处理后,相比于对照,GeERF4B-1基因均被诱导上调表达,分别在24 h或48 h达到峰值,表明该基因积极响应低温、MeJA和ABA胁迫;而氯化钠(sodium chloride, NaCl)和干旱处理后,GeERF4B-1基因均被诱导下调表达。此外,构建GeERF4B-1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诱导获得大小约52 kDa的融合蛋白。平板胁迫验证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转入GeERF4B-1的原核表达菌株能增强对低温的耐受性,但对盐胁迫和甘露醇胁迫较敏感。本研究为钩吻的抗逆性育种提供了潜在的基因资源和理论参考。

    • >生物技术与方法
    • 利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蛋白序列提高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水平

      2024, 40(11):4211-4218. DOI: 10.13345/j.cjb.240348 CSTR: 32114.14.j.cjb.240348

      摘要 (88) HTML (100) PDF 558.27 K (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hEGF)可用于治疗外科创伤(烧伤、烫伤)、修复组织、滋润皮肤、美容养颜等,但目前存在表达量低、价格昂贵等缺点。为了提高hEGF的表达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本研究使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利用多角体蛋白超高水平表达的现象,使用部分多角体蛋白序列与密码子优化后的hEGF融合进行表达,并将多个hEGF基因进行了串联表达,构建了N端融合不同多角体蛋白部分序列的多种融合表达载体。结果表明,通过上述策略,hEGF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提高,其中融合多角体N末端蛋白25个或者35个氨基酸编码序列、3个密码子优化后hEGF串联的表达载体表达水平最高。

    • 使用优化的信号肽和密码子在Expi293F细胞中高表达重链抗体可变区抗体

      2024, 40(11):4219-4227. DOI: 10.13345/j.cjb.230763 CSTR: 32114.14.j.cjb.230763

      摘要 (106) HTML (113) PDF 671.26 K (2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重链抗体可变区抗体(variable domain of heavy-chain antibody, VHH)已被广泛用于药物治疗、诊断和研究。大肠杆菌是生产VHH最常用的表达系统,但可能会导致VHH的生物活性降低。哺乳动物细胞是目前最理想的VHH表达宿主之一。本研究通过优化VHH的信号肽(signal peptide, SP)和密码子,以期提高VHH在Expi293F细胞中的产量。VHH1-Fc被用于筛选SP,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筛选出的SP IFN-α2分泌效果最佳;通过提高基因的GC3和GC含量,VHH1的产量提高了约1倍,且对VHH1与A型塞内卡病毒(Senecavirus A, SVA)的结合活性无明显影响;其他5种重组VHHs分别连接SP IFN-α2并进行密码子优化,其平均产量大于191.6 mg/L。此外,这些VHHs在培养上清中具有高纯度和高回收率的优点。本研究证实SP IFN-α2和密码子优化可以在Expi293F细胞高效表达VHH,为VHH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参考。

    • 半理性设计提高丁酰胆碱酯酶催化生长激素释放肽活性

      2024, 40(11):4228-4241. DOI: 10.13345/j.cjb.240185 CSTR: 32114.14.j.cjb.240185

      摘要 (80) HTML (112) PDF 1.03 M (1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是一种对于生长激素的分泌、食欲等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脑肠肽,还可调节体内糖脂代谢过程,已成为相关疾病治疗的研究热点。人体中的丁酰胆碱酯酶(human butyrylcholinesterase, hBChE)可将ghrelin水解为去酰基化状态,但是催化效率极低,限制了其应用。本研究通过HotSpot Wizard 3.0分析原核可溶性表达的hBChE突变体结构,理性选取10个新突变体,再对不同底物催化动力学与热力学稳定性进行测定,最终筛选出的新突变体E197D与A199S对于ghrelin催化水解活性分别上升4.6倍与3.5倍,为实现体外给药调节体内ghrelin进行相关疾病治疗提供了可能。

    • 基于类弹性蛋白融合金属硫蛋白的构建及其生物学活性评价

      2024, 40(11):4242-4253. DOI: 10.13345/j.cjb.240105 CSTR: 32114.14.j.cjb.240105

      摘要 (77) HTML (170) PDF 955.54 K (1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 MT)在去除重金属、抗氧化和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前获取天然MT蛋白的首选方法是从组织中提取,工艺复杂且收率很低。近年来涌现多种标签融合后异源表达的设计,如GST或His等。然而后期标签的去除大大降低了收率,因此难以实现工业化生产。类弹性蛋白(elastin-like polypeptides, ELPs)融合技术能够实现目标蛋白的可溶性表达且纯化工艺简便快捷。本研究将ELP与MT蛋白融合,通过ELP融合显著增加了MT的可溶性表达,采用多次可逆相变循环(inverse transition cycling, ITC)处理等纯化工艺高效简便地获得了纯度97%以上的ELP-MT蛋白。获得的ELP-MT蛋白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2,2ʹ-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 ammonium salt, ABTS]自由基清除率IC50为0.77μmol/L,为维生素E衍生物Trolox的53.7倍,同时表现出较强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肼(1,1-diphenyl-2-trinitrohydrazine,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并且ELP-MT对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NIH/3T3细胞无增殖毒性,可显著促进NIH/3T3细胞黏附和迁移,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本研究构建的ELP-MT融合蛋白同时具有金属硫蛋白和弹性蛋白的特性,为重组MT蛋白的规模化生产和其在食品保健及化妆品领域的应用开发奠定了技术基础。

    • 应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RIG-I基因敲除的HEK293细胞系

      2024, 40(11):4254-4265. DOI: 10.13345/j.cjb.240130 CSTR: 32114.14.j.cjb.240130

      摘要 (101) HTML (116) PDF 903.59 K (1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揭示维甲酸诱导基因I (retinoic acid inducible-gene I, RIG-I)基因敲除对I型干扰素信号通路中关键因子的影响,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了RIG-I基因敲除的HEK293细胞。首先设计了3条针对靶标基因的单向导RNA (single guide RNA, sgRNA),并构建了pX459重组载体。重组载体转染HEK293细胞后,通过嘌呤霉素筛选细胞株,再以聚肌苷酸-聚胞苷酸(polyinosinic acid-polycytidylic acid, poly I:C)为病毒模拟物转染细胞,通过基因测序、荧光定量PCR、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RIG-I基因的敲除情况,同时对I型干扰素信号通路中的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 (melanoma differentiation-associated protein 5, MDA5)、干扰素β1 (interferon β1, IFNβ1)和核转录因子kappa B p65[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 kappa B p65, NF-κb(p65)]等关键因子以及细胞活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构建了2株稳定敲除RIG-I基因的HEK293细胞株(S1和S3),RIG-I在S1和S3中的基因转录水平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野生型细胞(P<0.05)。S1和S3细胞株的MDA5IFNβ1基因转录水平和S3细胞株的NF-κB(p65)蛋白质水平显著低于野生细胞株(P<0.05);细胞免疫荧光分析结果表明,poly I:C转染细胞后,与野生型相比,S1细胞株核外存在较多的NF-κB(p65)蛋白。此外,poly I:C转染细胞48 h后,显著降低了野生型和S1细胞株的活力(P<0.05),但是不影响S3细胞株的活力。综上所述,本实验通过CRISPR/Cas9系统成功构建了2株RIG-I基因敲除的HEK293细胞,为进一步研究I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机制提供了稳定的细胞模型。

    • 人乳头瘤病毒16型E6和L1蛋白荧光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建立

      2024, 40(11):4266-4276. DOI: 10.13345/j.cjb.240104 CSTR: 32114.14.j.cjb.240104

      摘要 (80) HTML (162) PDF 758.35 K (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旨在建立同时测定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16型E6蛋白和L1蛋白浓度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定量检测方法。通过优化载有镧系元素荧光微球标记抗体量、包被抗体浓度和反应时间,制备联合检测试纸条,对所建立的联合检测方法进行性能及临床一致性评价。HPV16 L1及E6抗体最佳标记量分别为8 μg、10 μg,包被划膜量均为1.5 mg/mL;最佳检测时间为加样后10 min;检测HPV16 L1及E6蛋白线性范围分别为5–320 ng/mL、2–64 ng/mL;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78 ng/mL、1.09 ng/mL;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 TP)、HPV18 E6及L1蛋白无交叉反应;回收率在97%至107%之间;采用本研究制备的试纸条检测样本,区分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与健康人的灵敏度为97.46%,特异性为90.57%,诊断准确率为95.3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为0.980 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 (0.956 5, 1.000 0)。本研究制备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联合定量检测HPV16型E6蛋白与L1蛋白试纸条可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早期筛查及病程评估提供辅助诊断方法。

    • >高校生物学教学
    • “六融六优”培养生物与医药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2024, 40(11):4277-4287. DOI: 10.13345/j.cjb.240372 CSTR: 32114.14.j.cjb.240372

      摘要 (84) HTML (132) PDF 885.55 K (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兴的生物医药产业对生物与医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产教研融合”理念,探索生物与医药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对于提升我国生物与医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赋能生物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江南大学生物与医药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例,介绍了基于“产教研融合”理念,构建思想引领、学科体系、培养方案、师资队伍、科创平台和交流合作的“六融六优”新培养体系,并介绍了新体系取得的良好培养成效,为生物与医药行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益借鉴。

    •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生物工艺学原理”多维化教学实践与思考

      2024, 40(11):4288-4300. DOI: 10.13345/j.cjb.240050 CSTR: 32114.14.j.cjb.240050

      摘要 (158) HTML (107) PDF 1.38 M (1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为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浙江工业大学对生物工程领域核心课程“生物工艺学原理”进行了课程改革: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结构、完善“教与学”的过程管理、实施多维化教学实践等措施,促进了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培养目标的达成,对支撑“双一流”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 >封面
    • 封面

      2024, 40(11):0-0. CSTR: 32114.14.j.cjb.2024110

      摘要 (102) HTML (0) PDF 1.98 M (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目录
    • 目录

      2024, 40(11):0-0. CSTR: 32114.14.j.cjb.20241100

      摘要 (106) HTML (0) PDF 496.80 K (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当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生物工程学报 ® 2024 版权所有

通信地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07509   E-mail:cjb@im.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